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总想把居民储蓄,转化成消费的思路错了,普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受国际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影响,年我国经济在投资和出口方面表现不佳,国家寄希望于靠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扭转局势。

不少专家学者把眼光盯在了中国的高储蓄率上,认为居民的消费潜力值得大挖特挖。

但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元春却在一次研讨会上,观点鲜明的指出普通百姓没有多少钱,不要坚持把居民储蓄转化成消费的错误思路。

他的这一言论被广泛称为”良心发言“。那么,刘教授的观点到底正确与否呢?

01最靠谱的投资

仅从年上半年来看,我国居民储蓄率达到36%,比年初上涨5个百分点。8月份同比上涨2.3倍,其中定期储蓄率占到了68.9%,达到历史最高位。

同时一些媒体做的调查问卷显示,即使在央行降息的大背景下,居民的储蓄意愿依然在逐步高涨。如此靓丽的储蓄数据,是否意味着老百姓有钱呢?非也!

中国的投资市场是专门针对机构和庄家的,黄金白银期货等风险大,需要专业的投资知识。

参与门槛低受众广的只有股票,而中国的股票二级市场投机氛围浓厚,内幕交易、跟风炒作、庄家收割等现象屡禁不止。

众多小散无论最初战绩如何,最终也摆脱不了当韭菜的结局。

老百姓用一次次惨痛的经历得出了”珍爱生命,远离股市“的教训,考虑到股票型和混合型债券本质上依然跟着股市走,货币型债券收益低,还要收取手续费的实际,唯一无任何风险又有央行作为背书的就是储蓄了,并且多少也能有些利息,因此成为最靠谱的投资。

02结婚买房专用

中国储蓄的中坚力量在中老年人群体,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大部分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儿女结婚和买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价格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年轻人刚大学毕业就面临婚恋和买房问题,大部分人自己是无力承担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父母身上。

父母每月留下满足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钱,其他的全部存入银行,待子女结婚买房时全部取出,很多依然不够需要四处筹借。

不少专家眼中的“富翁”立即变成了“负翁”,而定期储蓄率高只是为了多获得一些利息。

我国中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数量不足,未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保障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购买商品房占了居民支出的70%以上,这还不算房屋的装修、物业、水暖气电等相关开支。

一个人的奋斗史,几乎成了努力凑足首付和努力还清贷款的周期史。

在这样的状态下,在买房之前有一定储蓄,又怎么会轻易转化为房子之外的其他消费呢?

03应对突发情况

应对家庭成员生病。虽然我国现阶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不少城乡居民医疗报销比例依然在40%到60%之间。

在生重病的情况下,需要个人支付的金额数量仍处高位,且很多药物和医疗服务不在医保保障范围内。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不怕没钱,就怕生病”依然具有一定道理。

应对子女教育需要。虽然我国早就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费用,但依然存在公立幼儿园数量偏少、课外辅导班层出不穷、择校花费大等现象。

私立幼儿园一年收费普遍在1.5万到4万之间,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班越来越低龄化,从小学开始的拼关系、交赞助、进名校、成为人们相互攀比的重点。百姓攒钱存钱,同样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现实考虑。

应对疫情常态影响。年居民收入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而不停缩水,但依然创下了储蓄数据的新高,这说明了老百姓心中的恐惧与不安。

为了应对疫情随时可能带来的突发情况,必须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资金。

在之前的严格管控阶段是这样,在全面放开之后更是这样,特别是在感染后医药费用自理、感染症状被普遍低估、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症状较重的情况之下。

刘元春教授的观点,贴合实际,振聋发聩。居民储蓄率高,恰恰是因为各项保障制度不健全,需要省吃俭用积攒起来“办大事”,而非手中有余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