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忙着收拾东西回家,零碎地看了些小短片,没有整理笔记。今天在车站听了会儿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结果找车号是跑过了……
这是今天两个小时内发生的第三次尴尬事件。我清楚记得,我疯狂奔向第11车时,其他车人异样的眼光,顺便向我差点撞上的小哥哥表示不怎么走心的歉意,毕竟,我也不知道你是谁。
言归正传。关于毛姆,我知道的就只有《月亮和六便士》了,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天上的月亮,放弃了满地的六便士。他放弃爱情,放弃一切,只为了追求他心中的理想——画画。
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洞悉人性。《人生的枷锁》是我听的第一部毛姆的小说,也是他的自传体小说。
《人生的枷锁》分为情感枷锁,宗教枷锁和生活枷锁,分别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的幼年时代,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
主人公菲利普是个跛脚男孩,母亲去世后,他被在英国乡下当牧师的伯父收养,并被送到教会附属的皇家中学念书。
生活在浓郁宗教气息的环境中,菲利普养成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这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但是跛足的生理缺陷使他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孤独,他开始远离人群。
《圣经》里有这样一段话:“你们若有信心,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入大海,也必成就。”菲利普对此深信不疑。
幼年时期的菲利普虔诚地信奉着上帝,他每天都虔诚地祈求上帝,希望他能在新学期开学的那天,一睁开眼就能拥有一双完好无损的脚。
他将宗教热情寄托在神迹之上,然而神迹却没有发生。于是菲利普抛弃了信仰,不再将上帝作为他的精神支柱。
人总要秉持某种价值观活着,抛弃上帝后,菲利普开始寻找新的准则。他没有遵从伯父的建议去读神学,他选择去海德堡大学游学。
丰富的学习经历和阅读经历改变了他对道德的看法,他认为“人尽可以为所欲为,只是得注意街角处的警察。”
后来,菲利普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去到巴黎学习绘画,但是他的作品却总是被退回。他找到巴黎首屈一指美术教师富瓦内解惑,却得到了“你永远也不会超过二三流水平”的评价。
富瓦内对他说:“你不如找些别的行当碰碰运气吧,别等你追悔不及的时候,再发现自己的平庸无能,那才叫人心痛。”
于是菲利普放弃了画画,改去伦敦学医。在伦敦,菲利普遇到了瘦瘦高高、脸色苍白的女招待员米儿德里德。
年轻的菲利普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为了讨好米尔德里德,低声下气,为她大肆挥霍金钱和时间,最后沦为情欲的奴隶。
菲利普为了米尔德里德花光了学费,荒废了学业,但是米尔德里德对菲利普的态度却时冷时热,她只是为了菲利普的钱。所以当菲利普向米尔德里德求婚的时候,她拒绝了,投入了一个收入更高的德国推销员的怀抱。
菲利普被伤了自尊心,两人的关系也就此终结。但是,关系结束,两人的纠葛却还在继续。
不久,米尔德里德惨遭德国推销员抛弃,她又挺着大肚子回来找菲利普。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还有旧情,他们又在一起了。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迷恋,几乎到了可以称之为疯狂的程度。他照顾怀孕的米尔德里德,帮她生下别的男人的孩子,收留她和孩子,满足她的一切要求,为她几乎花光所有的积蓄,几近破产。
他甚至为了让米尔德里德高兴,花钱请她和同学格里菲思到外地寻欢,最后却落得米尔德里德不告而别,并和格里菲思私奔的下场。
一年后,菲利普在伦敦街头遇到了再次惨遭抛弃的米尔德里德,令菲利普没想到的是,米尔德里德堕落成了妓女。
菲利普再一次向米尔德里德伸出了援手,此时他对米尔德里德已经没有了感情,有的只是怜悯与同情,和作为朋友的道义。
菲利普将米尔德里德和她的孩子临时安排进了自己的小屋里,并鼓励米尔德里德重新做人。但是米尔德里德只想把菲利普当作长期饭票,因为她厌倦了街头颓靡的生活。但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对菲利普的控制力,而菲利普对她也再没了之前的迷恋。
这种失控感令米尔德里德很生气,她趁菲利普不在家时将他的衣物毁坏殆尽,并从此消失在了伦敦街头的茫茫人海中,再无音讯。
这段感情的纠葛和失败令菲利普成长了,他明白了跟随情欲的冲动并不是释放天性,它只会带来盲目和痛苦,这不是他要的感情。
菲利普在这段失败的感情中领悟到情感的实质,意识到感情其实就是羁绊人心灵的枷锁。曾经支撑着自己的两大精神支柱“信仰与感情”相继崩塌,菲利普对活着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菲利普想起了朋友克朗肖对他说过的关于一条破旧的波斯地毯的道理:其实生活毫无意义,生命是偶然的,也是毫无结果的,我们只是随机的画出我们的人生轨迹,就像那块花纹美丽却最终被废弃的旧地毯。
这句话使菲利普产生了顿悟,生平第一次他感觉到了自由,就好像人生的枷锁从肩头瞬间掉落。
不久,菲利普的伯父去世,他得到了英镑的遗产。菲利普恢复了他在医学院的学业,获得文凭。生活,慢慢地开始步入正轨,他也开始认识新的朋友。
菲利普在朋友阿特尔涅家遇到了陪伴他终身的人——阿特尔涅的长女莎莉。
莎莉是位善良淳朴的女性,她默默地陪伴着菲利普,关心他,爱护他。渐渐地,菲利普意识到,莎莉才是那个可以带给他温暖和幸福的人。
最终,菲利普迷途知返。在莎莉的感化下,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携手共度一生。菲利普和莎莉的感情是平淡的,两人结婚后到渔村当医生,为穷人治病,过平静的生活。
菲利普的一生都在遵循着别人通过嘴或者手写向他灌输的理想行事,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不要这样,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一生都在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他真心想做的事。
很多人都说《人生的枷锁》这本书是毛姆的自传体成长小说,在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能够很明显地看到作者毛姆的影子:
菲利普是跛足,毛姆是口吃;菲利普被当牧师的伯父收养,毛姆八岁母亲去世,十岁父亲去世,被送到英国乡下当伯父家寄养;菲利普拒绝了伯父让他去牛津读神学的建议,毛姆违背了伯父让他去牛津读书的意愿;菲利普和毛姆都在海德堡大学读书,并最终都选择了去伦敦学医。
毛姆曾谈到《人生的枷锁》为什么以菲利普结婚为结局,他说:
“我开始厌倦所有的生活,厌倦周围的人和日常生活,开始渴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经历,但我不知到哪里去找。我已经四十岁了,如果要结婚生子,这正是时候,很长时间以来,我喜欢构想处于结婚状态的自己,当然没有特别的人让我特别想娶,只是结婚这种状态吸引我,它似乎是我为自己设计的生活模式的主题,并且我天真的认为它会带来一种平和、稳定和高贵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在寻找自由,并且认为我可以在婚姻中找到,当时我正在写《人生的枷锁》,于是我把这一愿望写进了小说,依我所愿,在小说的结尾我设置了结婚的结局。”
人生的枷锁其实无处不在,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而菲利普的枷锁,第一重是身体的残缺。菲利普天生跛足,不单单给他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还有自尊心的受损,心灵的打击。他孤独、敏感、自卑,他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成就证明自己。
第二重是家庭的矛盾。菲利普其实很优秀,他聪明善良,家世良好,有学历,是医生。他的原生家庭其实也很好,家境优渥,只是在父母去世后,伯父家陌生而又保守的环境使他经常感觉很孤独。伯父对他选择的生活道路的不赞同以及两人之间的冲突,都令菲利普感到很煎熬。
家庭本应是人栖息的港湾,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人的心灵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菲利普的成长关键期,恰恰就被这种没能及时得到解决的家庭问题给耽搁了。
第三重是观念的枷锁。一个人观念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就像今天的我们会认为一个人有房、有车、有存款、工作体面才算活得体面。我们被这些观念潜移默化并逐渐认同,我们的行为遵循着这些规则,升学,工作,结婚,生子,无一例外。
我们活得千篇一律,按照既定的轨迹走完一生,却没有人问一问自己,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即使有人问过,最后也都在世俗观念的枷锁面前妥协了,然后盲从地过完这一生。
第四重是金钱。有人说钱可以带来自由,所以我们追逐金钱。毛姆曾说:“贫穷使人变得多么卑贱,使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癌一样吞噬你的灵魂。”
菲利普也曾深受金钱的折磨,尤其遇到米尔德里德之后,他在金钱的使用上一度失控,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被迫暂停学业。为了生存,菲利普去做接待员,但仍然经常忍饥挨饿。他甚至希望伯父早点去世,以便继承他的遗产。
无论哪个时代,“财富自由”始终是大多数人一生的追求。但究竟要拥有多少财富,我们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呢?
第五重是对感情的渴望。当你爱上一个人时,必然会失去自由。感情是一个人的软肋,是一个人的弱点所在,也是唯一能让人心甘情愿为之付出一切的事物。
感情是没有理智可言的,就像菲利普,他在理智上很明白米尔德里德不值得他爱。但在感情上,他被欲望遮住了眼睛,他渴望被爱,并甘愿做一只被感情驱使的驴。当菲利普终于从这段感情中解脱出来后,他觉得自己就像脱离了地狱一样,瞬间轻松了。
《人生的枷锁》是一本读起来有点丧的励志书,主人公菲利普陷入世俗的感情中,饱尝痛苦与孤独,这种本能的感情让人自绝于社会。
在书中,毛姆始终让他的主人公去行动,去出击,在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人最终的解脱之道,在于看透一切枷锁,获得精神上的超脱。
当菲利普终于明白“人生不过是一条花纹复杂的波斯地毯”时,他终于获得真正的解脱之道,在小渔村中和一个温暖朴素的人共度余生,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