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厉害的人,最是舍得 [复制链接]

1#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但凡想要做出点成绩,干出点名堂,都需要百倍努力,倾尽全力。

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美国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精英和富豪都是出自犹太家庭。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不起眼的小民族,在一次次的战乱,迁徙当中不仅生存了下来,更是引领着财富,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的潮流呢?

犹太人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到读一本名为《塔木德》书,这本书里面蕴含了许多致富的秘诀,是他们的智慧宝藏。

犹太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们懂得“舍得”,一边放弃,一边得到。

01

《塔木德》舍弃小利,得到更大的利益。

《左传》中记载了“泛舟之役”的故事:

鲁僖公十三年冬,晋国遇到饥荒,向相邻且有姻亲关系的秦国求助。

在是否要帮助晋国的问题上,秦国内部产生了分歧。

此前,晋惠公在秦国的帮助下登上王位后,并没有履行“将河西五城”让给秦国作为答谢的诺言,秦国人认定晋惠公背信弃义,不值得再次伸出援手。

但也有人主张一定要帮忙,比如百里奚,他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秦穆公也认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于是秦国决定提供帮助,走水路给晋运粮,史书称之为泛舟之役。

好巧不巧,第二年冬天,秦国发生了灾荒,请求晋国卖粮。结果,晋惠公非但不借粮,还要趁机出兵攻打秦国,也留下了一个歇后语“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

面对灾荒、秦、晋两国的态度迥异,民心的向背也由此决定。

很快,秦国度过了饥荒,恢复国力后,便出兵攻打晋国。虽然军队数量很少,但个个勇猛无比,晋国的军队和百姓因此前受惠于秦国,也无心恋战,很快,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最终割地求和。

由这个历史故事不难看出,秦国泛舟于役,看似舍弃一个“趁虚而入”灭掉晋国的机会,却因为粜粮于晋,赢得了晋国百姓的好感,而晋国自以为抓住了战机,却失去了德行,反倒激起了众怒,最后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

真正厉害的人,就如同百里奚和秦穆公一样,目光看得长远,舍得眼前的小利,为的是赢得呈几何倍数的利益。

如果是在职场中,他们往往都是那些舍得让自己“吃亏”的人,干最多的活,受最多的气,也由此获得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专业水平和人脉关系与日俱增。

02

《塔木德》舍弃舒适,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们惊诧于体型庞大的大象,甘心情愿地被训象人牵着鼻子走,那样一根细小的绳子,甚至都不需要大象费劲,就能轻易挣脱开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象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绳子束缚。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它没有一次能够挣脱,以至于形成了习惯,哪怕随着身体越来越强壮,且再也不会“反抗”了。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习得性无助后,便步入了“舒适区”。

比如,明明很讨厌自己当下的工作环境,总觉得同事素质不高,领导苛刻,待遇不高,还时常被“潜规则”,每天都处在煎熬中,却没有勇气辞职。只因为这份工作朝九晚五,工资待遇能保证自己“饿不死”。

至于梦想,早已经束之高阁、落满灰尘了。至于施展才华和抱负,更像是一种嘲讽,是很久以前的玩笑话而已。

只是,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对自己的浑浑噩噩感到不耻。

真正厉害的人,会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宽人生的厚度和广度,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勇敢的人,他们辞去别人眼中看起来十分稳定的工作,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爬滚打,一点点架构基础,一点点赢得收获。

曾经也有一段漫长的时光,他们走进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前途似乎奄奄一息,毫无转机。但他们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终于实现了逆风翻盘。

而根源,就在于,他们在选择让自己去“折腾”时,早已经下定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

03

《塔木德》舍弃偏见,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很难挣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人们受困于当下,不满足于现状,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自我认知不足,仅仅凭借着一些口口相传的经验,以及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经验来应对日渐复杂的世界。

偏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阻碍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跨不过去,便只能在原地打转,陷入困兽犹斗的窘境。

如同孔子所说的:“夏虫不可以语冰。”面对那些心存偏见的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偏见中,继续沉沦。

真正厉害的人,却不会如此“固执己见”,他们总能穷尽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人生的出口。

比如,晚清重臣曾国藩,起初在朝廷上最喜欢直言进谏,据理力争,以此彰显自己“忠心可鉴”。然而,这样的直白和尖锐,并不是当朝皇帝想要的,他被冷落了,赋闲在家。

一位好友给他开出了药方,读黄老之书。于是,曾国藩潜心研究《道德经》《庄子》等黄老学说,明白了自己被排挤的真正原因。由此,他开始以“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当成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意思就是:在向前冲锋的道路上,努力先把自己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同时要做个柔韧坚强、和光同尘的人。

当曾国藩舍弃了偏见,便开启了后半生的传奇。

人生路上,真正厉害的人,总能壮士断腕,总能刮骨疗毒,由内而外,让自己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改变,才能迎来新生,迎来更大的发展。

04

结束语:

这一生,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只是,前进的路上,鲜花与荆棘同在,需要付出汗水、泪水,甚至流血负伤。

面对这样的窘境,有人默默退却,有人负重前行,不同的取舍,便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所以,不要抱怨自己,起点太低;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只要自己舍得去拼、去闯,便会有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塔木德》里,有一条法则被犹太人称为——永恒的法则,那就是22∶78法则。

自然界中,氮与氧的比例是22∶78;

人体中,水与其他成分的重量之比是22∶78;

整个社会中,富裕阶层与普通人的数量比例是22∶78;

而他们所占有的财富之比是78∶22。

所以犹太人经商奉行一句谚语:

名贵的商品都是给财主们准备的。

说白了就是,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做生意最好是去赚有钱人的钱。

在美国曼哈顿第五大街上,每逢圣诞购物高潮,大多数商店顾客都拥挤不堪,却有一家商店,重门深锁,里面只有一位顾客,这家商店就是大名鼎鼎的。

在这里一套衣服要卖多美元,一瓶香水要美元,所以每次只要招待一位顾客就够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约旦国王侯赛因以及一些著名艺人都曾光顾,对所有的顾客都要保密,“豪绅”的品牌形象,神秘的经营体系,奢侈的商品价格,更提高了的地位和形象。

其实,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越来越多聪明的人和公司,都把目标锁定在了那22%的有钱人身上。

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会花更多的精力,释放更多的热情,去攻单“钻石顾客”;

我之前运营公司一款燕窝食品,一开始想针对c端用户销售,发现起量很慢,于是转变思路,寻找b端经销商,借助经销商已经铺好的渠道去销货,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普通人想要实现圈层跃迁,要明白一个道理:

造汽车的就是比造自行车的赚钱;

做金融的就是比超市卖大米的赚钱。

同样的职业,天壤之别的收入,根源就在于我们服务的客户,是富人还是普通人~

你所在的区域是“高价值区”,抑或是“低价值区”。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向这样的人靠近,

占位比努力重要,

进入那条,精英林立,黄金遍地的“22%”的高速路,

你才能更快的积累财富,阶层跃迁。

这些都来源于《塔木德》,也是富人的思维方式。

还有很多犹太人的智慧都被列入了《塔木德》中。这本书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犹太人的故事,反映了致富和生活的哲理,是当代职场人、创业者还有学生的福音。

犹太人这么聪明,与《塔木德》有离不开的干系。《塔木德》里汇聚了名犹太智者的结晶,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他们的成功经验娓娓道来,里面的一个经商思维或许就可以让你脱贫致富。

比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节内容,是犹太商人给年轻人的一个忠告:靠体力赚钱只能解决温饱,绝不能赚到大钱,更不可能发家致富。

你的孩子若从小看《塔木德》长大,自然形成犹太人的富人思维,面对世界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贫穷落魄时,《塔木德》里不经意的一个赚钱理念,也许就是你逆袭的利器,使你成功绝地反击。

学学犹太人,掏出一碗面钱,武装一下赚钱的大脑,有了富人思维,数不尽的金钱会鼓胀你的钱包,下一个富翁就是你。

《塔木德》正版,一本才99元,通俗易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