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的安迪比尔定律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若你接近40岁,会发现自己的精力和年轻时相比下降不少,若是一名刚生完孩子的母亲,更能体会到学习力也不如以前。

想继续靠原来朝九晚五上班的状态赚钱,着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若你选择去创业,即便有人脉资源,早期巨大的投入也会让自己劳累不堪。

不得不说,人每个阶段都有忧虑;它们来自哪里?

一方面各种代名词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如同“丧文化、快乐肥宅、空气式恋爱”、“房贷、上有老、下有小、空巢综合症”。

另一方面,行业不断变化让原本的业务能力不再适应新的环境,或者说,毕业所学的专业根本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你看,每个词缝隙中都透露出一代人的焦虑,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聚焦目标,投入行动中去,但是,即便再努力也逃不掉“时间的冲刷”,很快就赶不上时代,怎么破局?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

前两年经济良好时,每个人几乎1-2年就会更换一部手机,这倒不是完全为赶时髦,炫酷,而是因为一两年后手机会变卡,响应速度赶不上需求。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家的固定电话、冰箱、汽车就没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偏偏iPad、手机、相机电脑有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因为软件不断升级吃掉原有手机硬件性能的提升。

这在IT产业中,被称为安迪-比尔定律(AndyandBill’sLaw);和我们的人生发展破局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有必要此概念或能改变你许多方面看法。

定律的核心意思

强调一下,安迪·比尔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指英特尔的前任CEO“安迪·格鲁夫”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

安迪·比尔定律具体指什么?

用俏皮话来说就是“安迪给我多少,比尔就拿走多少”,但我更觉得用安迪种地、比尔吃瓜更能亲民一些。

之所以形成“种瓜吃瓜相互局面”,在于概念中两位选手,一位生产世界上最牛的CPU,另一位生产出世界都在用的windows。

安迪老板的梦想是用速度改变世界,但这个梦想硬生生被操纵系统截胡;因为硬件处理速度提升后,给软件行业更大发展空间,而软件的发展又会消耗更多硬件资源。

可是,操纵系统是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桥梁,所有软件都在上面运行,所需要的硬件资源都有操作系统提供,所以windows系统同等「软件的软件」。

比如:

硬件好比飞机,软件相对于机场;研发飞机的技术一直在更新换代,飞机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想缩短乘客的旅途时间,除了飞行速度快还受制于机场。

就像,你坐北京飞往三亚需要三个半小时,航空公司采购新型机型只需三个小时就能完成旅途。

这并不意味着你能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到达目的地,因为你坐飞机必然要去机场,也就是,“路上也在占用你的时间”。

但是,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

飞机速度变快,机场就可能安排或接收更多航班来应对客流量,这便无形中增加机场调度难度;同等于在电脑、手机操作系统上软件调用硬件资源,调度难度的增加,会迫使机场进行管理策略改进。

即便飞机速度变快,可机场调度不过来飞机依然停留在地面等待,甚至盘旋无法降落,最终耽误乘客时间,显然飞机加速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那航空公司怎么做呢?通常会再买更快的飞机弥补因机场调度而损失的时间,使得更快的飞机又增加机场流量,陷入死循环。

看似相爱相杀,也是促进良性的过程。

换言之,不论计算能力提升有多强,英特尔生产出多么厉害的CPU,微软都会用越来越臃肿的系统和软件通通吃掉增长的硬件功能。

不管硬件性能提升多少,吃性能的新软件总能化神奇为腐朽,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新的计算机未必比旧得更快,这就是安迪·比尔定律的本质。

有人会说,两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中源于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态链”(EcologicalChain)影响。

通用芯片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产品,你拿到一个英特尔处理器既无法用,所以必须放到某个系统中去。

在上世纪60年之前,所有计算机都是封闭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产品,最具代表的是IBM。

由于信息技术迭代过快,集成电路可容纳的晶体数目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随着性能也会提升,后也把该现象称为摩尔定律(MooresLaw),使得微型处理器很可能很快追上IBM那些昂贵的处理器。

面对这种怎么办呢?

芯片会找到更多计算器厂商合作,操作系统与芯片相互配合,处理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也就是,你即便有一个新的处理器如果做不成主机,性能发布会不出来,也很鸡肋。

正因为这件事英特尔和微软、苹果、或者Linux系统磨合很多年,同等的还有Google和安卓设计的ARM,制造处理器的高通,三星令目前很多安卓系统掐架等。

另一方面因素是,整个IT生态内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大部分硬件带来的好处,迫使用户更换新机,让惠普、戴尔这些制造硬件的公司收益。

这些公司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再向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

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部分股民也会得益,然后各个硬件厂商就会把赚到钱后重新投入进行研发,再按照摩尔定律的预期速度增长,不断地提升硬件性能,为下一次软件的更新,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

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慢,那一定不能卖英特尔的股票,因为它们是一体的。

简单说,安迪-比尔定律把本来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硬件设备变成了消耗型商品,一直在刺激整个IT产业的增长。

这一切看起来是不是很像马蝇效应(HorseFlieseffect)。

产业链上某一关键结构的变化会发生其他连带效应,对内看,许多新软件有着更高的配置要求,从而带动硬件的消费市场。

如果你不变化,用户可能不乐意就会选择其他同质化资源,接二连三你的用户量就会下降,跟随的销售额也会下降;这就像短视频APP,用户上下滑感觉不够丝滑时会默认为手机不行。

对外看,如果操作系统不更新,芯片公司却一直在升级速度,产业链条上其他公司采购后,对方研发新产品得到市场青睐;对方股票就会大涨,反之另外一家则会出现股价下跌、市场份额降低,最后不得不边喊疼边奔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摩尔定律走到最后结果自然是硬件不更新,软件复杂性到一定终极限制,那IT产业会崩溃吗?

并不会,历史告诉我们会有新技术,创造第二曲线。

市场中有很多类似情况,好比传统电商目前被“兴趣电商”迭代,社交可能迈向元宇宙,互联网走向web.3;同样,安迪·比尔定律背后也反映出另外一种现象,即“价值势能”会让生命周期转化成收益时间更长。

隐藏的价值势能

价值(value)和势能(potentialenergy)是什么?两者结合你可以理解成,是否能够为对方提供,长期所需要的价值并处于向上持续增长。

比尔拿走安迪给的硬件,操作系统效率变高。

软件功能的增加消耗掉部分系统性能,然后再去采购芯片再升级系统,让用户购买,不断循环造成良性竞争,大家最终把生产价值转化成金钱价值,用户也愿意为体验而买单。

这就像:

道路施工,码头修建工程人员借助打桩机来夯实地面,提高工程整体效率,企业愿意为工具买单,但如果有更先进生产力,企业就会把打桩机换掉。

换个维度看,互联网产品的势能是什么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高效”,为什么这样说?对比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