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丽乡村,光砸钱是不行的 [复制链接]

1#
每走一个村子,我们就会想着到底何为正确的建设路径。近日,丹云、梧桐、同安以及大洋的行走,我们好像找到一些答案。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惠民*策,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也让我们看到*策资金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的重要性。然而,光靠砸钱砸出来的硬件提升,就好比花钱把一个天然美女整成工业化的“塑胶”脸,效果出来了,可是形象特质没了,后遗症还很多。因此,如何把有限的*策资金花出“范”,花出“彩”,就很考验“钱商”。乡村建设好比农人侍弄庄稼,轻易糊弄不得。“范”从何来?“范”源于对本村乡土文化深度认知基础上的创造性传承。全盘西化的现代建设或者过度拘泥传统都是要不得的,无论执着于哪一端,都会让村庄失去原有的灵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莊子知北遊》

永泰的无数村落是各个姓氏的先民与自然山水对话后的生活哲学,体现的是典型的东方智慧。而现在帮助各个美丽乡村规划的各大规划团队接受的却是西化教育——追求短、平、快的工业化竞争思维,与乡土社会的慢节奏、依四时次序的传统格格不入。有道是高手在民间,乡村的有情怀的跨界人才也很多,如能充分调动民智民力,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即可花较少的钱,做最好的效果。比如坂埕的叶善培,本职是一名人民教师,因为喜爱书法,就把在书法上的造诣转化到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工作之余,他还积极投身挖掘弘扬坂埕的历史文化、为坂埕的文化提升而四处奔走。现今,我们有几个村还能如此用心去对待自己的村落?右一叶善培(村里人都叫他“阿培”)传统文化的滋养,是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骨子里的深刻,每一个村庄都应该有自己的“乡土范”,而这种底气源于对自己家族精神的守护,对乡土文化的足够自信。花出“彩”,“彩”从何来?没钱的时候发愁,有钱办坏事更愁。永泰庄寨为什么历经千百年依然美的令人心颤,而现代建筑为什么才不过几十年就满目疮痍,看上去异常陈旧,原因就在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永泰先民喜欢并擅长选用*泥、木材、竹条和卵石(块石)等自然材料建造厝屋,沿溪傍山的周边环境,永泰人不自觉间就地取材,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厝屋终将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现代建筑为什么刚刚建成时总是看起来很漂亮,而后没几年就陈旧了呢?(好比打了过多玻尿酸的美女,皱纹虽然没了,可是表情却僵硬了,怎么看怎么别扭)。因为现代建筑大多选用水泥或者瓷砖等无法与自然呼应的工业建材,这些建材反映的是西方思维——“像上帝一样绝对,永恒不变”人可以主宰大自然的一切。而东方的传统思维则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无条件的信赖,永泰庄寨就是这些哲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美丽乡村设计施工,若忽视了这些根本区别,想把为数不多的资金花出“彩”,造出趣味,谈何容易?!美丽乡村的“美丽”,是乡村真实的岁月展现。技艺传承,是传统匠人年复一年的对“本色之美”的坚持。当都市人离开五彩斑斓的城市,来到朴素自然的乡村,真正吸引他们的不是照搬城市的绿地公园、洋楼别墅,而是久违了乡土的脉脉温情。这些温情掩藏在哪?就是我们美丽乡村的出“彩”之处。常常在想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什么会成为当代高中生的必读课外书目,从学校到田间,或许这是为了在无数莘莘学子灵*深处悄悄埋下乡土种子,总有一些会开花结果......在写此文的同时,“永泰县传统工匠建筑技艺展示大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莆田的木匠、石匠为什么还在不断传承,因为有红火繁荣的宗教寺庙建造市场,而美丽乡村建设,其实也可以作为培育永泰本地工匠的大市场。只有本地优秀工匠,才最知本地建材的性能,才有最地道的传承与创造。若能以此为契机,在永泰城中心开辟一些守艺场所,让这些能工巧匠心无旁骛授徒传艺,服务广大的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一支支属于永泰品牌的建筑队伍,那时,永泰才无愧为新时代的“中国建筑之乡”。“真正重要的东西,都比海更深”,光靠砸“钱”是不行的!

图片来源:张培奋、鄢朝辉、*文浩、何采云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