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个世纪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规范化诊疗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6.html

“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大的谎言。

你知道吗?在犹太家庭中,金钱教育则是排在数一数二位置上的重要内容。比如:

3岁左右开始教孩子认识钱;

4岁教用钱买简单的物品;

5岁让孩子明白要靠劳动才能获得金钱;

6岁就开始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零花钱,锻炼自己理财的能力。

所以,在犹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有意识地去教会孩子很多与金钱有关的事情,明白很多与金钱相关的道理。

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君子乐贫”的精神主张。所以在孩子小时候,中国父母通常会刻意在孩子面前避免谈论与钱有关的话题,关于挣钱、关于家里有多少钱,这些事情基本都是“核心机密”。

拿我自己来说,从小开始,我就时常以文艺青年自居,直到大学之前,我也未曾接受过来自学校和家庭的任何金钱与理财教育,我对钱的感受也并不强烈。

直到在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了,看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当看到伯爵得到宝藏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如此激动,我第一次发现我原来这么喜欢钱。

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开始琢磨毕业之后怎么挣钱,虽然时常想不明白。当时有一本书特别风靡,很多70后和80后都是通过这本书第一次知道了“财富自由”这个词。

这本书有个特别俗气的名字,叫《富爸爸穷爸爸》,乍一听,还以为是一本嫌贫爱富的势利眼小说。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我人生观塑造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之一,因为它彻底刷新了我的金钱观。以至于在以后的多个阶段,每次重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但是我也时常能听到身边人谈起这本书,有的人对其嗤之以鼻,评价很低,因为这本书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赚钱理财实操方法。而对于真正读懂了这本书的人而言,就是四个字:醍醐灌顶。

《富爸爸穷爸爸》更多的是传递了一种财商思维方式,首先让你从精神上富有起来,让你知道,金钱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仅是指金钱投资,还包括对你的时间、教育、健康甚至人生的投资。

年龄越大,就越能深刻地体会到,成为富人其实是一种人生选择。关于如何成为富人,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有没有一个好爹,而是思维认知。

比如,“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大的谎言。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既没背景又没钱的普通人来说,能挣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能留下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富爸爸穷爸爸》告诉我们,“省下1块就等于多挣1块”,因为对于很多高薪却月光的人来说,理财最大的困惑是无财可理。

关于“资产”与“负债”两者的区别,应该算是这本书最震撼人心的概念。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很多资产,而实际上是负债。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经典:“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入他们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我有个初中同学,在杭州上班,薪水不错,买了一辆几十万的二手宝马,每个周末带女友出去兜风,养了两只贵妇犬,租着一套平的大房子,但是却没有一分钱存款,每个月还要还各种网贷。

如果他读过《富爸爸穷爸爸》,他就会知道:“资产是能把钱装进你口袋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拿走的东西。那些能源源不断带来被动收益,让你躺着就能赚钱的,才是资产。”

他的宝马车不是资产而是负债,因为从它到手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二次折旧损耗,平时保养也是一笔费用!包括他养的狗,租的大房子,买的名贵包包,都是负债。

所以,富人首先都明白如何区分资产与负债。有调查显示,富人与一般中产阶级在对待奢侈品方面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富人往往是在很富裕之后,才考虑用资产性收入(比如房租、股息分红)购买奢侈品,而一般的中产阶级和穷人,则会动用自己的储蓄去购买奢侈品。

同样是购买奢侈品,同样是物质享受,表象之下的底层逻辑却截然不同。

全球累计售出超万册,上市23年,热度不减,这是一本值得摆上书架的经典。如果你还没读过,真心推荐读一读,最新20周年修订版,比原版增补了40%的内容。

英国作家王尔德,有句至理名言:

“年轻时我一直觉得钱是最重要的,现在老了我才发现,的确如此!”

自上市以来,《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全球累计售出超万本,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长销书”,时至今日,仍然高居财商启蒙读物榜首的位置。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真心建议读一读,这是一本值得摆上书架的经典。

我是

今日瞎说,喜欢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