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1006/9526847.html01父亲的爱,太沉重了
年,有一部名为《父亲》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在豆瓣评分高达8.0。
片中的主人公韩培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相比于村里的其他人,老韩读过书,认识字,所以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为了儿子上学,他几乎倾尽所有,砸锅卖铁。但就算如此,还是没办法支持儿子韩胜利,每年多的大学生活费。
为了凑够费用,老韩就到工地打工,但是单靠出卖劳力,每个月块钱收入难以保证。他只好和工友借钱,数目不大,少则几十,多则一二百,还把每一笔都记在小本本上。
老韩的每月生活费是,所以就给儿子小韩订下每月的花销。
小韩除了快,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开支了。就算是十几年前,我们也难以想象,这点钱能支撑起一个大学男生的每月花销吗?
但是小韩坚持下来了。他的衣服是室友的,没有手机,MP3,个人电脑。为了贴补家用,他除了学习之外,还回去捡废品卖钱。
什么,你问一个小伙子,为什么不去打工挣钱?
除去其他客观因素,最关键的原因,是在父亲持续性“卖惨”、喋喋不休地向儿子灌输挣钱不易的重压下,小韩有着深深的自卑,让他丧失了基本的社交能力。
当一个年轻人的未来,背负着无比沉重的父爱时,他能走多远?
影片最后,学通讯专业的小韩去找工作,但是他连计算机都不会用。因为父亲老韩视电脑为“洪水猛兽”,怕儿子分心不让他学习。
一个不会电脑基本操作的通讯专业学生,怎么可能找到一份专业对口、薪资合适的工作,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的贫穷宿命呢?
正如《贫穷的本质》中所说的:
贫穷就像一道陷阱,让深陷其中的人无法逃离。尽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并不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踏上梯子。
02你也是“隐形贫困人口”吗?
中国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对金钱的态度大多分两种:
一种是擅长“哭穷教育”,就类似上文中的老韩。他们经常对孩子苦口婆心:“你看家里为你上学花了多少钱!你以后出息了可别忘本啊!”
这种父母养育出的孩子,还没走入社会,就背负上了很重的心理包袱,无法施展手脚开始人生;或是能够自食其力后,就会报复性消费来弥补内心的缺失。
另外一种呢,则是父母羞于谈钱,完全不让孩子“操心”钱的事。此类父母,认为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挣钱、花钱都是大人的事。
在这种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往往长大成人了,还对金钱毫无概念,也很难识破金钱风险。
《圆桌派》中的一期,就提到“隐形贫困人口”的概念,指的就是那些貌似收入不菲的白领,但是在消费主义的洗脑下,经常入不敷出,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仪式感”生活。
年,有人做过街头的随机采访,发现受访白领中,有21.89%处于负债状态,“月光,穷忙,无存款”,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多的一只杨树林口红,50几块的星巴克咖啡,小几千的羊绒大衣,年轻人消费时眼都不眨,某呗、某支付等用到飞起。但是遭遇生病等突发事件,需要应急基金时,发现自己账户全是亏空。
另一方面,他们还看不起攒钱的父母,认为他们活得毫无乐趣,没有生活情调。可怕的是,他们如果没有所谓“精于算计”的父母帮衬,陷入贫穷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
消费主义的盛行,连在校学生都不能幸免。看看那些充斥各种网络平台的免息“XX贷”广告就知道了,下一个入坑的孩子,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待宰羔羊。
不管是上述那种情况下,年轻人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金钱的关系,更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了。因此,对于父母而言,必须教育和引导孩子,早日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那么,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有心人的你,不妨读一读这本《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系列的第三册,《正确的金钱观》。
本书作者是高取志津香,原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