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行为货币学摘自林继肯选集第八卷 [复制链接]

1#

行为货币学是研究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本书主要研究以下八个方面:货币心理、货币行为、货币意识、货币心情、货币传情、货币关系、货币氛围、货币态度。行为货币学大大开拓了研究货币的领域,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心理学、行为学、货币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培养良好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奠定理论基础,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经济、金融工作的基础。本书适合金融理论研究人员尤其是货币理论研究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金融从业者和经济金融专业在校学生的参考书。

一、行为货币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货币学是研究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人。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信贷、金融等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物是由人掌握和运用的,人是主体,物是载体。研究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主要是研究以下八个重点:货币心理、货币行为、货币意识、货币心情、货币传情、货币关系、货币氛围、货币态度。货币心理是没有办法观察和测量的,只能通过人的货币行为结合心理学的规律,推测一个人的内心。心理学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因此,心理学又产生了行为心理学流派,这说明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是密切联系的。后六者都是由货币心理派生的,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后六者进行独立的研究,能更深入、具体地研究货币心理。

第一,货币心理。人的货币心理是复杂的,可以分为认知,动机、态度和情绪,不同性格的货币心理三个方面。

认知是指人认识货币和使用货币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货币心理过程,它包括对货币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这个过程就是对货币的认知过程。

人的货币认知和行为是在人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包括人对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还有社会交往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形成了人对货币需要的动机。人的需要不同、心理不同、动机不同,货币行为也不同,还会导致对货币产生不同的态度、情绪。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不仅能够认识货币,而且能掌握和使用货币,产生货币行为的意志,意志与认知、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意志强弱对货币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认识和使用货币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货币心理,显示出人与人之间货币心理的差异,差异形成人的货币心理的特性,货币心理差异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稳固的。货币心理特性包括人的能力和人格。人的能力和人格是在获得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并调动着人脑信息加工的过程,同时赋予这些过程以个体的特色。

人有个体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但人作为社会成员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群体里,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产生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由此产生了社会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存在不同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又存在共同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社会货币心理与个体货币心理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社会货币心理是在共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社会内个体货币心理特征的表现,直接影响个体货币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货币行为。货币行为是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产生的,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货币心理支配货币行为,又通过货币行为表现货币心理。因此,可以通过人的货币行为观察和分析货币心理。

第三,货币意识。人的货币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货币和使用货币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货币意识的一个特点。货币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具有能动作用。通过货币意识,凭借对货币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人能够在实施货币行为前明确其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够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

第四,货币心情。人们之间的货币交往,不仅仅是货币收支的关系,其也传递货币交换双方的心情,货币能够传递真情,传递人世间感情中的真、善、美,传递和谐、友谊和快乐,也能够传递猜忌、扭曲和诱惑。

第五,货币传情。货币传情是由货币对人的作用产生的,是货币对人的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映,这种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反映对人的关切、人对人的感情。虽然货币是物,但是由于注入了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人的货币动机和货币意志、人的生命活力,货币就带上了人的情感,货币“活”起来了,货币“蹦”起来了,传递了人间激情。

第六,货币关系。货币交换体现了货币交换的双方或多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货币关系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货币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最集中、最具体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货币关系,因此,货币关系是客观的。货币关系又是主观的,货币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反映,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对货币关系的认识、态度和处理也是不同的,因此,货币关系又是主观的。

第七,货币氛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交换发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人的货币心理、货币行为不同,向社会散发不同的货币气息,有的传递风清气正的货币气息,也有的散发铜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来说,净化社会货币氛围是一个长期、艰巨和重要的任务。

第八,货币态度。货币态度就是人们对货币的看法、态度和追求,是人的货币观的具体表现,人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必然形成货币观,货币观在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受社会经济形态的制约,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货币观,但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的货币观又是不同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别。

二、行为货币学的研究任务

探索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行为货币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这个任务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实现的。

第一,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是发生、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如认知过程、情绪过程、行为过程等,这个过程可能很快,可能分阶段,也可能很慢,研究这个过程对于科学地揭示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结构。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是很复杂的,但又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结构就是揭示各种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探索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规律同样很重要。

第三,货币心理、货币行为与环境。人的货币心理、货币行为与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往往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货币心理的源泉,外界的刺激会使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从而使人采取相应的货币行为。同样,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又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进而引起新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因此,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与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只有深入地研究这种联系,才能进一步揭示货币心理、货币行为及其规律。

第四,货币心理、货币行为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日常经济生活

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往往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一定的货币心理状态和货币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一个人对别人抱怨、发脾气,就是一种货币心理活动,一个人得意扬扬、意气风发,也是一种货币心理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一个人的人品如何、是否有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评价这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好坏。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要管好自己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

过去高等财经院校金融专业只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授货币、信贷等金融知识,学生仅学会货币、信贷、银行、金融的业务知识和相关理论。不开设行为货币学,不对学生进行正确、健康、为公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教育,只教授货币知识和理论,没有进行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教育,这是课程设置以及立德树人教育上的很大缺陷。设置行为货币学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既要研究物,又要研究人。深入研究和掌握作为经济范畴的货币和货币运行规律,并与人的货币心理、货币行为规律相互联系和统一。只有掌握这个物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规律的统一,才能使金融工作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格局,才能更好地支持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去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只强调认识和掌握货币及货币运行的客观规律,不重视掌握和运用货币心理、货币行为规律,这是见物不见人,是片面的,不利于做好经济和金融工作。

第二,行为货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前人没有论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出版相关专著。现已出版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金融市场,与本课程的内容没有牵连,它们的界限是很清楚的。新兴的学科需要不断开拓,也需要扶植,前景无限。

第三,行为货币学集心理学、行为学、货币学为一体。它大大开拓了研究货币的领域,提升了研究货币的境界。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心理学、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这可以为培养良好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奠定理论基础,到达工作岗位后,随着工作、生活阅历的增长,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一切经济、金融工作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基础,是一生不犯金钱错误的基础,是一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第四,吸收世界上心理学、行为学研究的新成果,建设行为货币学,着重研究中国实践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内容和体系。

行为货币学的内容和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从货币心理、货币行为、货币意识、货币心情、货币传情、货币关系、货币氛围、货币态度等方面对人的货币心理进行系统研究,体现了对人的货币心理研究的系统性,也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货币银行学一般是在本科一年级开设,行为货币学最好在本科三年级开设,学生学习了金融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后,再学习行为货币学“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第二,完整性。行为货币学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把货币作为研究的载体,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①货币也是不能自己走到市场去的,因此必须研究它的主体。货币心理支配货币行为,货币行为反映货币的心理,货币心理是很复杂的,货币行为是打开货币心理的“钥匙”,它透视了人对货币的态度、动机、观点甚至是人品和道德。这样从人到物、从里到外对货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现了对货币研究的完整性。

第三,深刻性。上述对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研究的八个重点、四个方面,体现了对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研究的深刻性,从这方面来说,对货币理论的研究达到了新境界、新高度。

第四,实践性。行为货币学是培养金融工作岗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反腐拒腐、廉洁自律、反对拜金主义的课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是主要危险,人数虽然极少,危害却极大,其中有不少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在高等院校,特别是财经院校开设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能够使学生在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站在更高的水平上对待金融专业。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对老师在校的教导记忆犹新,警钟长鸣,将会努力做好经济金融工作,保持风清气正,走阳光大道,不走邪路,一生平安,为*和国家的金融事业多做贡献。

第五,开拓性。行为货币学的很多内容、体系、理论、范畴、规律等都是过去货币银行学所没有的,它大大拓宽了对货币、银行、金融的研究,不仅研究经济范畴,而且把研究人作为重点,研究货币的监护人、货币的所有者,开拓了货币、银行、金融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

行为货币学是一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内容始终,但又和*治课不重复,立德树人是这门课程的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在课程内容体系中,有以下四重内涵。

第一,人民币是为人民服务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1948年10

月1日人民币发行时,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为人民币,含义是十分深远的,所有金融工作者都要坚决落实和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金融工作都要想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不忘人民币命名的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辜负伟大时代的希望与厚爱,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志为人民的金融事业作出贡献。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金融事业接班人。要全面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金融专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大部分经常与货币打交道。在本课程内容中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和反腐、防腐、拒腐的教育,坚决反对拜金主义,有助于清除一切侵害*的健康肌体的病*,应以史为鉴,努力学习*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第三,培养良好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教育学生懂得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产生的原因、特性、作用,到达金融工作岗位后,在与货币打交道的过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才能焕发青春的活力,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金融事业做贡献,才能成为合格的金融事业的接班人。

第四,在生活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带头人。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教育,到达金融工作岗位后,在实践中经过培育良好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的锤炼,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货币关系,他们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带头人。

三、行为货币学的研究方法

行为货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研究。研究人、人与货币的关系、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必须从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来研究。因为人是有意识的、追求目的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带着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支配人的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是各式各样的。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其自觉活动在复杂的社会历史链条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是由人有意识的活动创造的,但这并不能抹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因为人的活动受社会条件及其规律的限制,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的总趋势和总过程,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仅如此,人的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受社会生产关系、条件、环境的影响很大,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第二,坚持洋为中用。西方的各种货币心理、货币行为的概念、理论、学说是根据西方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制度、国情、环境提出来的,有的带有共性,有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研究,洋为中用,不能生搬硬套。

第三,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上、体系上进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硕果累累,要认真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上、体系上进行研究,这是创建新学科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方法,任何其他照搬照抄的方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四,总结财经院校的教学经验。财经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有可能在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工作,过去金融专业没有开设行为货币学这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是一个缺陷,不过,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教材。财经院校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工作中会和货币打交道,因此应该设置这门立德树人的课程,或者设置与各专业特点相结合的类似课程。

第五,物质财富是基础,精神财富显得越来越重要。世界是物质的,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对精神具有独立性、根源性的作用,精神对物质具有依赖性、派生性,要正确认识和掌握物质的决定性和精神的能动性。在物质财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精神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财富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坚持用物质决定精神、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和分析货币交换、货币心理和货币行为。

第六,坚持理论创新。要做到创新性、准确性、科学性,这门学科是新兴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创新性,这是本课程的生命线。没有创新就不存在这门新兴学科,在这门课程的内容中,现已有十一个货币创新理论:货币本质新论、等价交换论、互补互渗互促论、货币行为规律论、货币关系论、货币意识论、货币传情论、货币传递真情论、人驾驭货币论、铜臭论、研究活货币论。

第七,在学科的内容和体系中,有很多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等都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因此,要坚持提出的准确性,这是这些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等站得住的根本。在学科内容、体系和理论阐述上坚持科学性。只有这些内容、体系、理论的论证是科学的、经得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具有科学性,才能使这门新兴学科成立和发展。

第八,促进我国高等财经院校教学内容改革向纵深发展。本书既是一部专著,又是一本教材,这是因为行为货币学中的很多概念、范畴、理论等都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所以,本书既是一部创新性的专著,又是一本教材,补充了货币银行学欠缺的、更重要的另一半。因此,在命名上不是行为货币论,而是行为货币学。本书不仅适合金融专业教学使用,也适合财经院校其他专业使用,因为财经院校各专业都是培养理财、管财、用财,天天和货币、资金打交道的人。因此能够促进我国高等财经院校教学内容改革向纵深、向更高层次、向更高境界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