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会花钱丨为了花钱,必须意识到消费 [复制链接]

1#

巧妙地花一笔钱和挣到这笔钱一样困难

“经济泡沫一定会破裂”,大部分破产者都深知这一点,但还是会有人坚信“自己不会有事”。人们一直在重蹈覆辙

“一定能赚钱”,这种无论怎么看都很可疑的投资口号,总是有人会轻信,并因此上当受骗,蒙受巨大损失

货币登场至今,已经经历了近年,职能范围也发生了扩展,在支付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原本,价值的种类有很多,如稀缺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存在价值等,每一个都特点鲜明,无法用金钱衡量。这些价值虽然没有消失,但是现在,文化遗产、月球上的土地、二氧化碳排放权,甚至是人的生命,都有标价,各种价值正在逐渐汇集为“货币价值”。

金钱作为贮藏手段,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若我们将来遭受灾难,金钱可以帮我们规避风险。远古时候,人们当天捕获的猎物只能当天消费掉。金钱出现后,人们就可以把吃不完的猎物卖给其他人,把获得的金钱储存起来,在饥饿的时候用来购买食物。可以说,金钱使人们认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在金钱出现之前,我们从未想过这一点

花钱的决策机制非常简单,决定因素就是我们得到的价值是否大于支出的金钱(价格)。

“价值”大于“价格”时就购买;“价值”小于“价格”时就暂时观望。原则非常简单,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弄清楚价值与价格。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掌握相关技巧去有意识地判断

金融的世界不同于会计的世界。在金融的世界里,她的钱包被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消费”“投资”和“投机”。我们将她的支出款项做如下整理:

消费钱包:午餐费、晚餐费和料理教室的学费

投资钱包:簿记专修学校的学费

投机钱包:彩票

我们首先对消费钱包进行说明。所谓消费,是指“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耗资产、服务(商品)”的行为。为了满足食欲而吃饭,为了放松心情而去咖啡馆喝一杯欧蕾冰咖啡,支付的相应费用就是消费支出。料理教室也是如此。如果将其定位为满足学做菜、和朋友见面等个人欲望的场所,它的学费就可以算作消费。这种感情上的满足程度被称作“效用”。

我们会评估从某种商品中获得的效用,估算它的价值。如果商品实际价格低于预估的价值,就称得上是物美价廉,我们便会欣然买下。如果商品定价高于效用,我们就会买得心不甘情不愿,或者干脆不买。

所谓的效用,是指情感的满足程度。因此,具有很高的个人主观性。

“将来产生的金钱”被称为“现金流量”,它指的并不是存在于当下的现金,而是为了表现出资金进进出出的动态,使用了“流”这个字。

如果为了满足自己“无论如何都想一直很漂亮”的愿望而去健身房,就是在追求“效用”(情感上的满足程度),属于消费。选择投资还是消费,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当我们花一笔钱时,还是尝试考虑一下选择哪一个比较好。笔者认为,特别是在我们投资时,必须设想将来现金流量会怎样变化。三个钱包中的最后一个是“投机钱包”。这里,笔者将彩票划在“投机钱包”中。

“投机”,指的是“做好会亏损的思想准备,挑战一下,看是否能够获得比付出的金钱更多的回报”。

投资是“可以预计到,与投入的金钱相比,将来回报(利益)的期望值(均值)会有所增加”。

期待*金、钻石这些贵金属或绘画等美术作品升值,而投入金钱的行为,在本书中也被归类为投机

*博中获胜的概率是可以提前计算的。如前所述,与投入的*资相对应,奖金的金额也是定好的。所以,*局庄家收入怀中的金额是确定的,但是各个*徒拿到手的金额是无法预测的

为了更明智地花钱,我们必须意识到消费、投资与投机之间的差别,深入挖掘各自的含义,思考与三者相匹配的花钱方法

说到消费,要考虑购买物品后得到的效用(满足程度)与所支付的价格是否匹配。为了得到用于消费的钱,适当投资、增加资产是很有必要的。消费与投资互相联系、关系紧密,在保持平衡的同时,也要巧妙地分别控制二者,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想要挣钱而沉溺于投机中,很可能会花光辛苦积累下来的资产。

消费钱包中的商品或服务,它们的价值由效用(个人的满足程度)决定。

投资钱包中的商品或服务,它们的价值由将来创造出的现金流量决定。

投机钱包中的商品或服务,除了*博的价值暂且被认为由其将来产生的分红(现金)决定,还包含贵金属及绘画作品等不会产生现金流量的商品。

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比如,因为渔获量少,秋刀鱼的供给量就会变少;这时,如果需求量增大,价格就会上涨。大家也许想说这些都是经济常识,笔者在此稍作深究。消费钱包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综合考虑效用(个人的满足程度)及生产成本之后确定的。

被归类为投机的*金、钻石等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即所谓的稀缺性。相对于需求,它们的供给量极少,因此才能以高价买卖。

市价下跌时,商品成本价就会和当时市场的行情(市价)相差悬殊。这时,标明的商品价格即使再接近成本价,也不会有人理睬

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高,折现率就高;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低,折现率就低。并且现金流量的折现率越高,它的现值就越小。折现率就是利率

折现率等于投资回报率(收益率)

土地的价格,是由“该土地创造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决定的。该土地能够创造多少现金流量,是由“该土地的人口聚集能力”的强弱决定的。人口聚集能力的强弱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交通便利、社会基础设施齐备、历史上就是有魅力的地区、有许多富裕阶层居住等,都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土地的现金流量创造力取决于揽客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人聚在一起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聚集起来的顾客在这个地方能花多少钱

物品、项目、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们能创造出多少现金流量

物品和项目的价值由现金流量决定,我们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人,则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取决于该员工创造的现金流量的大小。

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会在无意识中作用于人类大脑,这就叫作“认知”

眼睛看到的事物并不是直接的认识,是在大脑内进行了各种修正处理后的产物。与其说是眼睛看事物,不如说是大脑在看。对时间的感觉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类感知时间的快慢,会根据心情、年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使播放同一首乐曲,在很安静或是睡眼惺忪的时候,会觉得它节奏很快,但如果是在剧烈运动或工作之后,就会觉得节奏很慢。可以说,人类感知时间的快慢,是相对的,而且个体间也存在差别。

动物的时间和它体重的四分之一次方成正比。……人类是视觉主导型生物。我们可以准确地认识空间,理解这世界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生物。但是,我们的时间感觉却并不怎么发达。人类的感官好像并不能精确地推测外界的时间,所以,我们头脑中可能只有一种时间轴,那就是自己固有的时间轴。关于时间,可以说人类受到了外界的封锁

我们之所以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是因为上了年纪之后,动作和思考的速度变慢,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因此下降

个人在判断投资还是消费时,除了要把握货币价值,还要考虑自己对金钱的效用(满足程度)。我们必须注意,效用和时间也有很大的关系

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觉有很大不同,所以,即便是相同的时间,效用也会因人而异

投资或投机对象的价值,是由现金流量决定的。正确说来,是由“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决定的,因为现金流量必定伴随着不确定性(风险),如果知道概率,就可以利用下列公式计算期望值。对象物的价值=现金流量的期望值=概率×未来现金流量

要提前合理预计所有的事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无法想象世界上还会发生什么,却总是在事情发生前,过分武断

扔五六次硬币,应该有一半正面朝上,所以连续扔五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第六次会是背面朝上。这叫作小数定律,也被称为*徒谬误。*徒谬误(小数定律)被认为是人们误解“回归平均”的原因之一。回归平均是指,当上一次的数据和平均值偏差较大时,下一次的数据会比上一次更接近平均值。

在我们面对的概率陷阱中,*徒谬误是最具诱惑力的一个。我一直输到现在,也差不多该赢了吧——这种想法实乃人之常情,甚至看上去俨然真理。但是,就算连续10次硬币都是正面朝上,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依然是50%。

除了概率,我们在求平均值时也会产生错觉

“几乎为零”并不等于零。人们对于较低的概率会反应过度,对于较高的概率则会反应不足。当理论概率在35%以下时,主观概率高于理论概率;当理论概率在35%以上时,主观概率低于理论概率

严格来说,买入保险不属于投资,而是投机。这时,我们对自己遭遇灾祸的概率反应过度。从发生概率的角度考虑,支付高额的保险金后,我们会得到内心安定这一效用。

从钱财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和钱财的多少也是不成比例的,满足程度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变得迟缓。口渴时喝一罐果汁会感受到很大的效用,但如果收到一年份同样的果汁,我们并不会感受到倍的效用,反而会觉得腻烦

Moneycan’tbuyhappiness,butitcanmakeyouawfully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