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语第七篇述而157自行束脩以上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凡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收教的。”

先生说:“从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吾从没有不兴以教诲的。”

“自行束脩以上”,这句历来多歧义。一说,学生自愿拿着十余条干肉来拜师。《朱注》:修,脯也。十脡为束。束脩,指微薄的礼物。一说,到了可以自己束带修饰的年龄,一般指十五岁以上。束脩,指束带修饰,意指此时生活能自理。一说,能够反省自己、检束自己的人。束脩,指束身脩行,意指而上进向学,有一定的约束自省能力。

综上,三种说法各有侧重,对这样的学生,孔夫子都会予以教诲。

一是送十条干肉的学生,这里的隐义是“礼”,学生诚心向学,以礼求学,夫子乐于教诲。这个拜师的仪式感,体现了师道尊严。古代拜师,往往父携子,带礼物,来到师长家中,请求收徒,令三叩九拜,交接完成。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经过这个仪式,师长受到重托,亦父亦师担起育人责任;学生尊师重道,诚心实意甘于吃苦求学。

历来此处争议颇多,觉得孔夫子每名学生收十条以上干肉,三千学生得收三万条干肉,不送礼则不教诲,有点侮辱先生。其实,我觉得收点薄礼,反映的是尊师重道之礼。孔夫子曾批评子贡救赎鲁国在外沦为奴隶之人,而不去国库报销。也曾表扬子路见义勇为后收了人家送的牛。金钱事小,可风气事大,报销收牛不能单纯考虑自己。自夫子开创私塾,规矩就得定下来,收十条干肉,一份薄礼,既养活了老师,又维护了礼法。倘若孔子开门教学,带头分文不取,高尚是高尚了,可教书育人的先生靠什么养活自己呢?此风如果流传,那后世还会有人甘心收徒吗?

二是十五岁以上的学生,这里的隐义是“智”,也就是心智已开,能够独立思考和生活自理,孔夫子都会予以教诲。这个说法,从现实考虑也是合情合理的。虽然孔夫子强调“有教无类”,可收弟子,总得有个标准吧。如果家长送来一堆十来八岁的孩子,那夫子讲学的地方不成了托管班,一方面夫子讲的仁和礼孩子听不懂,另一方面这照顾起来也费劲。所以,基本标准是心智健全、生活自理。

三是能够反省检束的学生,这里的隐义是“德”。总感觉,这个标准就越来越高了,孔夫子教学生,还得挑一些有毅力、善反省、能自控的。夫子三千弟子,难道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也不见得。或许说,对于这样的学生,夫子是从来不放过的,意指一定重点予以教育。南师取此解。

不管怎么说,夫子总是诲人不倦,其中精神,我等各自体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