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咏月诗话cmo5vyjx [复制链接]

1#

咏月诗话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共赏明月,良辰美景,吟赏咏月的名诗,一定别有情趣,其乐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赛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朝刘方平的《夜月》诗。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后人称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似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诗人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唐朝于良史写了首《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这首诗描写春山月夜幽美的景色和诗人乐而忘返的欢愉心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水的清澈、明月的皎洁和花香的浓郁,是写景诗中的名句之一。


    清朝王夫子写了首《月斜》诗:“月斜空碧合,河汉几时生。沓霭岳莲出,萧条露叶横。归云飞带雨,凉雁过留声。祗讶西峰上,清宵有奏笙。”这首描绘月夜秋色的诗,景物真切传神。当沉沉的雾霭慢慢消散之后,挺拔的荷花经过雾气的洗浴,亭亭玉立;林木枝叶上凝聚着点点寒露;飘浮空中的云彩带雨而过;远征的鸿雁飞过夜空留下清脆的叫声。此时此刻,远处的西山,传来悠扬的琴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朝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