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别再用金钱激励孩子,这样只会把孩子养废
TUhjnbcbe - 2023/8/6 21:07:00

有位妈妈,讲了让一件特别苦恼的事情,她非常羡慕那些积极主动,做事情特别有内驱力的孩子。#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所以呢,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家务活明码标价,用钱作为激励孩子干活。

刚开始很有效,孩子参与家务积的极性爆棚,每天都会主动问还有什么需要做的。

可是慢慢地,孩子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问:“做这个多少钱?”,还学会了讨价还价,要求“涨工资”。

他很苦恼,最初只是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和自驱力,没想到孩子的行为好像跑偏了。如果以后没有奖励,那他是不是什么都不做了呢?

这位家长问我,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告诉他:“问题就在于,明码标价之后,对于做家务这件事,外在动机—也就是金钱奖励,已经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在于,如何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孩子的内驱力。”

那什么是内驱力呢?

内驱力一词始于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首次提出,他将内驱力解释为激起行为的原动力。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喜欢,想做,做了就会开心满足,就是他的内驱力。

那如何将父母的赞美、奖励等方式,正确地转化为孩子的内驱力呢?

给你分享两个技巧。

第一点、让“赞美”不只是“夸奖”。

在孩子帮忙做完家务,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

你会说什么?是“你好聪明”、“你好棒,这都能做好”这一类的夸奖吗?

这样的夸奖就像前面的金钱驱动是一样的,刚开始起效,后来就失效。

正确的做法是“情感描述+行为赞赏”。

比如当女儿收拾完自己的房间之后,抱抱女儿,对她说:“今天妈妈上班很累,谢谢你分担家务,妈妈很幸福。”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一句话: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被肯定、被认同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有技巧的赞美不仅能让孩子得到这种认同感,还能明白自己获得认同感的行为是什么,这就是父母语言的艺术。

第二点、让“礼物”不只是“奖励”。

当孩子在询问可否买一个玩具的时候,你往往怎么回答的?

“宝贝你放学后会先写完作业再做其他的事,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也让妈妈有更多的自己的时间,这个就作为妈妈感谢你的礼物送给你,好不好?”

她换了一种方式,把物质奖励变为情感激励,让礼物不只用来换取一种结果,还可以作为情感表达。

这样孩子也很开心,不仅买到了想要的玩具,还得到了妈妈的奖励和情感上的认同。这对于她坚持良好的习惯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用钱,用物质直接去奖励孩子,其实是一种偷懒的教育行为。它可以是一种辅助手段,却不能成为培养孩子内驱力的主要方式。

你学会了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再用金钱激励孩子,这样只会把孩子养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