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摇钱树”,人们脑海中总会出现一棵长满了钱币,浑身上下金灿灿的大树。
艺术起源于生活,摇钱树这个虚拟意象的出现是有客观原型的,那就是出土于很多东汉时期墓葬的青铜器——“摇钱树”。
在西南地区出土的东汉、三国、魏晋时代的砖室墓和崖墓中,常常会发现一种随葬明器——青铜树。
青铜铸就的叶片上有各式各样的钱币图像(以五铢钱、莽钱为多),联系到民间“摇钱树”的传说,与传说中的形象及其相似,所以也被认为是“摇钱树”的前身。
关于摇钱树还有一个传说,
在传说中了解到曾经有一个叫做邴原的男子走在路上,捡到一串钱,因为找不到丢失的人,他也不能干等着啊,正好他看到了一棵树所以就把钱挂到了树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路上过的人就以为这是一棵能够生钱的树,于是大家就都开始往树上扔钱,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摇钱树的样子。
其实关于摇钱树的说法并不仅仅只有这一个,
另一种说法是有一个老人给了农夫一个种子,让他每天浇七七四十九担水,和七七四十九担汗珠,开花了之后还要有七七四十九滴血,然后就变成了摇钱树了。
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一件青铜类的摇钱树,这棵摇钱树一共高厘米,由主干、枝叶和底座三部分组成。
青铜树干上分别有纵横交错的五层枝叶,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树没多大的差别。
除此之外,他还有装饰花纹,他的装饰题材分别有凤鸟、玉璧、人物等,这棵摇钱树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当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件青铜摇钱树。
除了在宝鸡市出土的这件青铜摇钱树之外,还有在四川绵阳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摇钱树,这棵树比陕西的要大的多,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摇钱树。
他出土之后就被评定为是国家一级文物,并且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研究学者认为,它们的出现,缘于古人对树的崇拜。
“树崇拜是一种举世习见的文化现象,而巴蜀文化区的这种现象更加独树一帜。”
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摇钱树叶片上都有与各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并演化为社柱、树神的透雕图案。
这些图案都是以树木为中心,适当加上一些地域特征性:就像头上长树的神人;以花、珠、鸟为表征的日神;身体如绳索般纠缠并与蛇、鱼、虫不分的龙等等。
这种神话崇拜历夏、商、周、秦、汉以来长久不衰,只是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
到了汉代以后,随着人们人文观念的提高,宗教观念的渐渐衰退,叶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钱币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神话图案。
可以说,摇钱树反映了树崇拜的一个阶段,对神的信仰开始变成对金钱的崇拜,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为财富、金钱高于一切。
秦汉时期是摇钱树最流行的时候,然而有流行就会有衰落,到了三国时期,四川等地区受到战乱的影响,经济迅速衰落,而金属冶炼工艺也逐渐衰退。
东汉时期实行厚葬,而到了魏晋时期对墓葬制度进行改革,开始实行薄葬,因此摇钱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