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定要花钱才能
TUhjnbcbe - 2023/9/21 21:53:00

今天想和聊一本社会学书籍,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读社会学的书通常都不会有太愉快的体验,即使看懂某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旦和自己的一些亲身体验结合,大多时候还是会在心底忍不住骂一句:去死吧世界!

所以四月中旬刚看完的时候,想出来的一些选题都是一些情绪超上头的选题:什么无效加班能不能去死一死啊、调休能不能赶紧消失啊、单休的企业早日毁灭啊等等之类的。

因为勾起了很多不好的回忆,所以完全没有客观地把那些选题写出来,虽然情绪化的表达说不定很能引起共鸣,但我还是想稍微平和且客观一点地来讨论本书的内容,那我们就进入主题吧。

相比其他社会学书籍,《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篇幅其实并不算长,内容分成了3部分来解释书名中的3个名词,但我今天想从后往前说,毕竟当初也是因为对“新穷人”这一概念的好奇,才优先选择了读这本书。

什么是“新穷人”?

书里给出的定义是:

“今天的穷人是“非消费者”,而非“失业者”……消费者社会的资产负债表中,穷人明显是负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记入现在或未来的资产。”

也就是说,在当今的环境下,你不消费不花钱,那你就是没什么价值的新穷人,这两年不是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什么促进消费扩内需的消息么,但关于不消费,除了真的物欲低的一部分人群,更多的难道不是没钱消费的人么。

昨天还看到一个博主在讲:消费不好,那是因为收入不好,收入不好,那是因为就业不好,就业不好,那是因为企业家躺平不投资了……赚不到钱的、被房贷车贷压着的大多数人们,要拿什么去消费呢?

说个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例子:

之前有一次跟朋友吃饭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她有个同事,家里很有钱,是在魔都城市中心拥有能看城市夜景房子的那种有钱。

我当时问她:“那会在聊天时,出现跨服聊天的情况么?”

她说:“其实还好,但偶尔会有点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比如我不是说我房子租在松江么?他就会说,怎么会租那么远,干嘛不租在公司附近呢?”

当时坐在我身边的另一朋友输出了讽刺意味极强的一段话:“你跟他说,因为我就是喜欢每天通勤3个小时的感觉,喜欢欣赏郊区的风景,喜欢每日跑到郊区,去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所以把房子租在了松江。”

当时大家都是笑着调侃的,毕竟贫富差距这种永恒话题也不是我等凡人能讨论出什么花来的。

如果说“新穷人”的概念让我觉得新鲜的话,书中描述的对“穷人”的剥夺让人感到的则是无力。

如果说之前看完《贫穷的本质》后,了解到的是穷人根本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摆脱不了贫穷的话,《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则是给出了更容易让人理解的逻辑:

“‘贫穷’=‘饥饿’,这则等式掩盖了贫穷的复杂性:‘令人恐怖的生存和居住条件、疾病、文盲、敌视、支离破碎的家庭、衰弱的社会关系、没有未来、没有生产能力’。这些都是饼干和牛奶无法解决的。”

底层的努力,很多时候都显得如此徒劳,电影《大佛普拉斯》里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秒,来自一句台词都没有的自杀者,似乎暗喻底层的一种失语现象,没有说话的权力,说的话也没人在乎。

而上位者就连PUA的说词都可以千变万化:

你不加班,他可以说:“年轻人还是要把心思多放在工作上啊……”

你加班了,他可以说:“天天加班有什么用啊?我要的是结果啊!”

只要一句“为什么别人可以做,你不能做?为什么别人能做起来,你就做不起来?为什么你总有那么多的借口?”

打工人能回应的方式只有2种,要么忍耐,要么走人,让他去找做得起来的别人。

书里提到一个概念,“*金法则:拥有*金的人制定的法则。”

再联想到这两年频繁刷屏社交网络各种的“专家建议”,就知道有多讽刺了,而更悲哀的是什么呢?

更悲哀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因为现实各种各样的因素只能选择被迫接受,因为需要生存。

翻到当时写的批注:以前还会相信“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现在却会质疑“活着真有这么重要吗?”

我时常想如果有一天世界真的变得很糟糕会怎么样?

有朝一日,世上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功利主义,再也没有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大家追求的只有效率、结果等可量化的数据和成绩,如果真有那天的话,我大概会觉得:其实也没关系,这样的世界就留给这样的人好了。

扯回本书,既然“新穷人”的判定直接和人的“消费能力”挂钩,那我们就进入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消费主义。

一定要花钱才能买到快乐么?

正值促销期,就算不主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定要花钱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