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起诉父亲,竟为了压岁钱
又到了过年的时候,总免不了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
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少。
但是孩子们对新年的期待一如既往,鞭炮、饺子、新衣……
当然,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压岁钱。
我至今仍记得从长辈们手里接过那一封封红包的喜悦感,心里偷偷规划好了这笔钱的用途。
但很神奇的是,每一年的压岁钱都默默地“消失”了。
只有那句“爸爸妈妈帮你保管”还盘旋在记忆里。
以前的孩子,压岁钱被父母拿走,也就听之任之,顶多闹着要买新玩具做补偿。
但现在的小孩思想发育更早,再也不是父母随便一句话就好打发的了。
像最近就曝出一个“13岁孩子起诉父亲返还压岁钱”的案件。
据悉,这位父亲和前妻离婚之后,两个孩子由前妻抚养。
年春节,父亲以保管的名义,将两个孩子的元压岁钱拿走。
后来两个孩子多次向父亲要求返还这笔钱,但父亲以各种理由推脱。
于是,孩子就向法院起诉,要求父亲返还压岁钱。
最终法院判决:父亲须在判决生效后的15天内返还元压岁钱。
法院判决结果出来后,评论底下一堆人骂这个父亲。
有人说,点开新闻前,还以为是孩子不懂事。
了解详细情况后才发现,这是父亲不懂事。
也有人说,他错就错在没抚养权,所以不能支配孩子的压岁钱。
但孩子是由父亲抚养的也不行。
早两年也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苏的父母离异后,小苏跟随父亲生活。
有一年小苏收到了元压岁钱,父亲帮他存到了银行。
后来父亲未经小苏的同意,把这笔钱连本带息取了出来。
小苏问父亲以往帮他保管的压岁钱在哪里?
父亲称压岁钱都花在他上学、吃饭、穿衣上了。
但小苏觉得这些花费应该是父母无条件支付的。
面对小苏的质疑,父亲却告诉他不要无理取闹。
随后,小苏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通过物权起诉将自己的父亲告上了法庭。
最后法院判决,父亲须归还小苏的压岁钱。
由此可见,因为压岁钱闹起来的家庭并不是一个两个。
看这两个案例,法院最后的判决都是孩子胜诉。
其实也是在给我们家长提醒:在处理孩子压岁钱的时候,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独行专横了。
一方面,我们感叹于现在的孩子懂得运用法律做武器;
另一方面,不少人也会有疑惑,父母处理孩子的压岁钱都是老传统了,怎么到现在就不行了?
难道以后孩子的压岁钱都不能动了?
还真不是这样。
02
压岁钱到底属于谁?
因为压岁钱一事跟父母对簿公堂的到底在少数,更多的孩子会选择哭闹或离家出走的方式去反抗。
年,江苏一个叫亮亮的10岁小男孩,过年期间收到了几千块钱的压岁钱。
但是当天晚饭后,这些红包就被爸爸妈妈全部“没收”了。
他们对亮亮解释说:“你年纪还小,身上放这么多钱不安全。你要买什么,再问我们要钱。”
可亮亮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身上放点钱也是应该的。
眼见拗不过爸妈,亮亮偷偷从家里溜走,心想要给他们一点“教训”。
直到警方出动,才在离家米的一户农户杂物间里找到他。
电视剧《家有儿女》里,刘星曾把压岁钱形容为“少年儿童的年薪”。
在孩子看来,压岁钱是长辈们给自己的奖赏,自己有权决定如何使用。
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压岁钱就是交际的一个方式。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亲戚给孩子多少红包,自家也要回赠相同甚至是更多的红包。
最终这笔花费还是由家长承担。
所以不少人会持这样一个观点:本来就是家长给的钱,给出去又收回来的,怎么就成了孩子的了?
要整明白孩子的压岁钱到底属于谁,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压岁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祟”的小妖,每到除夕夜里就会出来祸害小朋友。
有户人家就想到给孩子枕边放上红纸包好的八枚铜钱。
寓意请八方诸神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久而久之,给压岁钱演变成一种独有的过年仪式,成了长辈对晚辈表示爱护之心的方式。
给压岁钱是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间传统习俗,但在法律上,是没有“压岁钱”这一概念的。
民法上将给压岁钱的行为定性为赠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条对赠与合同的规定,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属于一方纯获利益的赠与合同关系。
压岁钱一经孩子接受,赠与合同便成立。
也就是说,压岁钱就是属于孩子的。
8岁前由父母代管,8岁后应协商使用。
那父母可不可以动用呢?
如果硬要按照法律的规定,那首先必须得清楚一点:孩子可以将压岁钱交给父母代管,但父母不能据为己有。
其次,如果父母想用压岁钱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给孩子报辅导班等,是不在法律禁止之列的。
第三,如果出现孩子将别人打伤、磕坏了别人的门牙、毁坏了别人的玩具等情况,则应当从未成年人本人的压岁钱中优先支付,剩下的再由父母赔偿。
但法外不外乎人情,如果家庭经济有困难,挪用了孩子的压岁钱,又怎么能苛责家长呢?
压岁钱毋庸置疑是属于孩子的,但是这笔钱的使用方法,家长和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双方没能好好沟通,可能会产生隔阂和矛盾。
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倒是有一个,就看大家愿不愿意实施。
03
广东红包看哭全国
之前网上有这样一个热搜:
小姨对着外甥女说,磕一个头给,结果一个没拦住,孩子直接磕走了的红包。
孩子磕得喜笑颜开,小姨看着却是心头滴血。
每到过年,就免不了给亲戚家小孩发红包的讨论。
有人感叹“小时候没靠压岁钱暴富,长大了还可能因压岁钱血亏”。
有人计算着,亲戚给我孩子包,他们家三个孩子,一人该包多少?
据某理财APP制作的《压岁钱地图》显示,从全国来看,福建最多高达多元,广东最少只有50元,大部分省区市都在数百元到千元左右。
压岁红包一年一涨,给的少了怕心意不到位,给的多了钱包抵不住,左右都是难。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种评论,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把问题取消。
深以为然。
既然给压岁钱成了不少人的负担,而就压岁钱的归属问题,又容易破坏“父慈子孝”的氛围,倒不如将大额的压岁钱取消。
广东的“派利是”风格就很适合推广到全国。
举国皆知,广东的过年红包一向是全国的典范,5元10元居多。
只讲意头,不比金钱,收的人和给的人都没有压力。
不用担心家长“没收”,也不存在孩子起诉。
知名作家蒋勋在《无关岁月》中写过:
压岁钱是“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了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
压岁钱本是长辈给孩子的祝福和心意,一旦异化成大人之间的礼节来往,就免不了沦为攀比的工具,产生诸多压力。
什么时候给红包不必算来算去,收红包无需攀比数额,大家才能更和气,年味才能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