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鲁青
编辑
黄月
1按:纷纷扬扬的吉利话里,红信封在人们手中来回往去,年夜饭后的红包派发是每个除夕夜永远的高潮环节。在中国,红包是古老的礼物,早在宋元时期就已深入人们的社交生活,包裹在信封里的钱币是大人赠给晚辈小孩的新年祝福,也会在店家开业、婚礼节庆等场合作为贺礼出现。古老的红包传统没有在网络时代落伍,而继续以赛博形态活络一段又一段关系,一个又一个群聊。
实际上,人类社会最初以金钱作为礼物的形式并不常见,直到今天人们购买礼物还会注意撕下小小的标价,嘱咐电商不将暴露价格的订单一并寄给受礼者,好像礼物无论多贵重,要是受赠者知道太具体的金额,还是会“失礼失礼”。金钱为何不宜作为赠礼,背后有诸多原因:礼物往往被视为赠收双方感情的象征,没有区别特征的金钱却难以显示关系的独特与亲密。礼物是报酬的对立面,金钱却容易令人联想冷漠的商品交易关系。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就认为,“货币形式的礼物会更加明确地将礼物同赠予者拉远并使二者的关系变得疏离,”金钱绝不可能成为“人际关系合格的中介”。
我们至今流行的红包习俗却直接证伪了齐美尔上述预言。美国社会学家维维安·泽利泽在《金钱的社会学意义》中指出,金钱作为礼物已被越来越多文化所接受。她发现,在赠送金钱时,人们会在外观和符号上对礼金进行区分。这一习俗在中国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使用新钞,把金钱放入精心设计的信封,避免某些不吉利的礼额谐音,比如4和“死”的相似。泽利泽的研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