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饭圈的前所未有的整治运动正在进行中。以前被视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饭圈结界总算被攻破,饭圈诸多乱象得以遏制,各方面都有所收缩,除了粉丝控评似乎仍在我行我素。
在最让人反感的饭圈行为里,粉丝控评一定是榜上有名。它看似只与饭圈有关,实际上与每个上网的人有关。就目前来看,控评仍未绝迹。铲除控评,就得厘清控评的逻辑。
控评影响互联网生态
简单地说,控评就是粉丝“控制”评论。通过粉丝有组织、有纪律、有规模的集体行动,发出对明星有利的评论,并对有利的评论进行大量点赞和回复,使其成为热评,让点开评论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对负面评论进行“降温”或举报,避免其出现在评论前排。从而引导评论画风和舆论走向。
控评讲究的不仅是人海战术,还得速度快、节奏猛、行动统一。控评背后都有着组织严密、运行有序的粉丝后援会。后援会里有宣传组、打投组、新闻组、活动组,各司其职、勤勉努力。一旦它运转起来,有条不紊,效率惊人,完全不逊色于业内一流的公关公司。
一开始粉丝控评的区域局限于爱豆(idol的俗称,即“偶像”)的个人微博,后来逐渐向公共空间蔓延,无论是微博大V还是网友的个人账号,只要提及明星的大名,粉丝就会闻风赶来,抢占评论高地。如果你是表扬明星,就会有乌泱泱的粉丝到你微博底下留言,感激你对他家爱豆的喜欢,欢迎你入坑,告诉你他家爱豆有多么宝藏,夹带各种安利;与之相对的,如果你微博批评他家爱豆一句,各种污言秽语也会涌向评论区和微博私信,想法设法让你“闭嘴”。
如果是曝出关于爱豆的负面新闻,甚至上了热搜,粉丝同样有办法掩人耳目。他们会涌入该热搜词条底下,铺天盖地宣传他家爱豆做了哪些公益、登上哪些主流媒体,以正面消息流掩盖那些负面信息;并凸显出他家爱豆是个“正能量”青年,以此佐证关于他的丑闻是空穴来风,或者根本就不是他家爱豆的责任。不知道事情原委的网友点开该热搜词条,压根察觉不出这是个“丑闻”,因为事件本身以及真实的评论已经被控评湮没。
控评的泛滥,也滋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类似于寄生虫的营销号。时常在微博冲浪的人会发现,几大文娱账号底下经常会有几个熟悉的面孔第一时间留言。这些账号有一些共同点:头像是帅哥或美女的剪影,账号加了金V,微博粉丝几十万上百万,点开微博都是私信投稿互动或者一些小广告……这类营销号的生存策略是:在文娱大V评论区刷存在感,慢慢刷成评论区的“意见领袖”。让人不可忍受的不是它们的“寄生”,而是它们为了第一时间抢占评论区的首页位置并吸引网友点赞,各种自导自演(给自己的评论回复评论)、煽风点火、制造撕裂。
这是控评惹人生厌的根本所在:它败坏整个评论生态,本来是属于众人的、可以有各种观点碰撞的评论区,最后成为粉丝的大型尬吹现场、营销号的低级表演舞台,网友很难翻到来自普通路人的真实意见,也纷纷失去表达的兴趣。
粉丝控评不仅荼毒微博空间,当豆瓣评分成为影视剧口碑很关键的参照指标后,控评也席卷豆瓣。只要是爱豆出演的作品刚上映或开播,粉丝就齐刷刷在豆瓣上打出四星、五星,全方位地瞎吹,吞没那些来自路人的真实评论,让豆瓣的评论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在摸透豆瓣老号权重更高的反水军机制后,不少粉丝开始在豆瓣上“养号”以提高账号权重。此前有图书编辑在豆瓣发文控诉某顶流粉丝在豆瓣养号,造成其编辑的《记忆记忆》图书页面注水短评成灾。《记忆记忆》一书篇幅长达23万字,光注释就有多个,这样一部并不易读的长篇小书,却在一天之内多出了上百条标注“读过”的点评,其中大部分来自某顶流的粉丝。同时受到冲击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
粉丝控评可以说是简体中文互联网最让人反感的现象之一了。它看似只是饭圈的行为,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只要我们还要上网,就有可能遭遇控评的干扰。
从法律层面看,控评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官方曾明确回应称:“控评”涉嫌违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可提交充足证据材料,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现在的难点是,法律执行上有诸多难点,实践上可能性太小了。这既需要平台从技术层面不断提升反控评、反水军手段,更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让对控评的治理更具可操作性。
制造“排面”
控评是为了给偶像制造“排面”,让数据显得好看,这是众所周知的。比如某个主流媒体的微博同时提到几个流量明星的名字,评论区就成为几个明星的人气战场,首页谁的评论最靠前、最多,其实也是在向外界宣告:谁的人气才是第一。
“排面”意味着流量,而流量意味着资源,流量越大,就能接更多的代言,拿更高的片酬,有更多的戏约,拥有更高的人气。
“流量至上”“唯流量是从”,是这几年娱乐圈最突出也最刺眼的现象之一。控评的“排面”,成为流量高低的一种直观表现,明星一方盯得很紧,粉丝后援会里的控评组也从不敢松懈。
粉丝由此滋生出一种“数据达尔文主义”的思维。只要爱豆数据漂亮,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就算夸大宣传或造假宣传也无所谓。粉丝的控评说辞,几乎都是在“尬吹”和“尬夸”,动不动就“绝了”“xxx啊啊啊”“表白xx”。有时也会列出爱豆的实绩,诸如多短时间内登上几大刊、拿到多少大牌代言——毕竟没有本职工作的实绩,能吹的就只有这些。
更夸张的造假,体现在流量明星微博的转赞数据上。时下只要你点开任何一个流量的微博,转发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所谓的“数据组”,这些数据都是粉丝小号抡博抡出来的,或者第三方公司刷出来的。此前某顶流的微博转发量破亿,被媒体曝光大部分转发是数据公司刷的,涉案App不到一年时间非法获利近万元。微博随后将转发量的极限值体现为“万+”。但目前任何顶流的每一条“万+”转发量的微博,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粉丝数据组刷出来的,真实的转发人数也许就几千人。
本质上说,顶流微博的转赞评就是一种“造假”,它所制造的“排面”,其实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但就像电影里揭示的那样,哪怕参与者都知道这一切是假的,也不愿意从中“醒来”,因为他们从造假中有利可图、各取所需。
之于爱豆本人来说,造假的流量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流量是他们的“门面”,是圈钱利器;之于制作方来说,哪怕是造假的流量,也能帮助影视作品博取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