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安洲。
今天是年9月4日——在久远到我要用计算器去计算年份的年前,也就是年的9月4日,日耳曼人领袖奥多亚克占领拉韦纳,并废黜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精罗们坐下,不要震怒。咱这地方太小了,震不起啊)
在许多的历史科普书籍以及教材中对,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的描述都是:北部的日耳曼人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而日耳曼的入侵的原因则是匈奴人入侵欧洲,导致日耳曼人西迁——至于匈奴人为何会离开蒙古草原,向西入侵,可以归结为东亚某国的崛起以及开疆扩土的政策(当然,这几件事情在时间上有一定先后,毕竟古代交通不方便)。
于是一条神奇的推导链出现了:罗马日耳曼匈奴东亚某国。
但是虽然罗马直接灭亡确实可以归结为日耳曼人的入侵——可是这是主要原因吗?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斗争并不是在公元公元5世纪才开始——凯撒时期,日耳曼人对高卢的入侵,就曾经使凯撒焦头烂额,联合高卢部落一起反攻日耳曼人;屋大维时期更是主动出征西日耳曼。此后数百年内,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的战争从未停止过——如果说日耳曼人的战斗力远强于罗马人,那么为什么,在凯撒时期——或者是到后来,凯撒和庞培内斗的时期,日耳曼人没有出兵灭掉罗马呢?
先说结论:罗马衰亡的真正原因并不在外,而在内。
内乱
在马克奥勒留逝世之后,罗马帝国迅速陷入了危机——年至年,在短短的13年间,皇位频繁变更,不但发生了皇帝遇刺,近卫军叛变这些“喜闻乐见”的事,皇位也被公开拍卖——中国古代那些买官卖官的与这个时期的罗马相比,真是相形见绌啊。
后来在塞维鲁统治时期,罗马在改革措施下一度恢复了一些活力——在塞维鲁去世之后,帝国又陷入了内战之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年至年间,罗马用不同的方式诞生与下台了26个皇帝——有禁卫军拥戴上台的,也有被禁卫军叛变杀死的。
在奥勒良与戴克里先时期,凭借军事手段和对外征战,帝国再次焕发了生机——然而,在戴克里先时期一件从根本上改变罗马进程的事情发生了。
为了更好地治理庞大的罗马帝国,戴克里先将罗马分成了东罗马和西罗马——此后,虽然在君士坦丁一世和狄奥多西时代罗马一度统一,但每次短暂统一后,再次分裂,基本上都是按照东罗马和西罗马的形式分裂。可以说,戴克里先举动直接就成了罗马分裂的起点——当然,关于这一举动的评价,我们以后再谈。
在狄奥多西逝世后,罗马就再也没有统一过了——而不久之后,西罗马帝国就遭到了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的攻击,领土不断缩水,非洲的领地更是完全沦陷,最终于年灭亡。
毫无疑问,奥勒留之后的罗马,虽然中间有过几次短暂的统一和复兴,可在较长的时间内都处于无休止的内战和纠纷之中。要追溯原因,自然可以归结为马略改革时期的募兵制,导致了后来军阀四起,军头林立。
而这种军阀纷争的局面,无意导致了罗马帝国内部严重的内耗——这个不但极大消耗了罗马的国力,也使得经济发展丧失了环境。可以说,粗略且不深究地讲,这种内乱便是罗马衰亡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内乱导致的衰亡可以体现在三个因素。就这三个因素,既有内乱的成因,也有内乱的后果。
意识形态
在罗马那个年代,谈意识形态,大家可能会有一种穿越感——但实际上,虽然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像奴隶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划分,但既然已经诞生了较先进的文明,初步的意识形态还是有的。
意识形态的转变是罗马衰亡的几乎根本原因——在“转变”发生之前,罗马是罗马人的罗马,是全体公民构成的罗马;在转变发生之后,罗马是军阀的罗马,是各个政治集团所瓜分的一块大蛋糕。
这一转变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时间节点——而且也并非一个很明显的持续的上坡路或者下坡路,大体上是马略改革到公元一世纪二世纪。其原因就是我们先前说过的募兵制的改革
在这个转变完全发生之前,虽然罗马有独裁官的制度,也出现过像苏拉这样的军事独裁者,可是自平民的几次斗争以来,不管是靠武力开创终身独裁官时代的苏拉,还是打破规定年纪轻轻便获得统兵权的庞培,还是渡过卢比孔河的恺撒,他们的种种改革措施虽然也带有政治斗争的影子,但始终是为了罗马——罗马的全体公民也为了那个超人格的罗马。不然,假如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苏拉为什么要在担任读终身独裁官短短一年后就辞职,凯撒为什么要冒着重大危险去触犯保守派的利益?
“罗马是罗马人的罗马”——或者说,公民意识,便是此时罗马的普遍意识形态。
然而,在转变发生之后,不管是多次发动政变废除或者拥戴皇帝的禁卫军,还是从帝国各地先后起兵的总督,他们的政变兵变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他们手下的士兵效忠的,也是他们个人,而非这个罗马。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与罗马帝国国家利益根本不同的利益集团——军阀集团。即便这个统兵者成为了罗马的最高统治者,那么,西至大西洋,东至里海的,庞大帝国也只不过是为这个统兵集团贡献金钱和人口的的油田罢了,统治者与罗马人民已经完全分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甚至是罗马衰亡的根本原因。
经济
在之前的扩张年代,如同我们先前讲过的普鲁士和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绑在战车上的——有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是通过对外扩张和掠夺获得的,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的粮价下跌等因素——这便使奴隶主将种植农作物转为种植经济作物。
然而,到帝国建立之后,对外扩张逐渐停滞,绑在战车上的模式终止了——然而,经济模式是无法实现快速转变的。长达数个世纪的战车经济模式导致了帝国境内农业的全面衰退——因此,很快便出现了粮食危机。
在粮食危机之下,由于常年内乱导致军费开支骤涨,以及各地的总督沦为对为自己谋利的利益集团,罗马帝国政府全面加高赋税——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民逃亡社会动荡。而逃亡的农民大多都归属于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并且可以保证他们生活的大庄园主手中。众所周知,庄园是欧洲封建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奴隶制社会中的封建主义因素无疑会加速帝国的解体。
大庄园主的利益和帝国政府显然是不同的——农民创造的价值被庄园主收走,这导致了各大利益集团经济来源的匮乏,进而导致了在军事上的新危机。
军事
内乱导致了各地政府纷纷拥兵自重——可是,高速增长的军费开支却和经济来源的匮乏形成了矛盾。
因此,各地的将领纷纷改变了招兵方式——招兵对象逐渐从罗马人转变为蛮族人。毕竟,与高贵的罗马公民相比,蛮族人所要的报酬显然更低。
这导致募兵制的另一个后果进一步恶化——此前,在招兵对象仍是罗马公民的时候,虽然那些公民参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在长期存在的公民意识形态下,他们的公民荣誉感依然支持着他们为国出征——然而,这些蛮族人出征,完全是为了挣钱,而一旦他们在征战中面临性命威胁,这和罗马几乎没有什么利益关系,他们定然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掉背后的罗马利益集团——保命要紧。
这样招来的军队战斗力能高吗?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源于战略,战术以及武器装备,和军队的意识和思想也高度关联。在希波战争中,原本并不占优势的希腊联军可以取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公民是城邦的公民”这一观念的盛行——对这些军人来说,他们是为自己而战,而不是为钱而战。
在一支这样意识涣散的蛮族军队的保卫下,罗马帝国还安全吗?
总结
罗马的灭亡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日尔曼人入侵——它的根源在于公民意识形态的变质,从而导致罗马整个社会的变质,进而引起了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全面问题,导致罗马综合国力直线下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把守意识形态理论战线高地永不退却!
(果然,罗马正统在中国……)
我是王安洲,一名投身于人文科学领域的作者,下次更新再见!
单选
你认为罗马正统在哪里
中国通辽美国苏联神罗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