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喜欢“利”,就是庸俗,境界高的人,视金钱和名利如粪土。这种认知是脱离实际的。
人喜欢“利”是正常心态。我们都喜欢“利”,只是不喜欢“贪利”的人,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才是一种修养。
喜欢“利”,追逐“利”,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
天下有两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种力量是爱,另一种力量是追逐利。
天底下的父母,能起早贪黑地工作,有一种支撑的力量,就是对孩子的爱,自己辛苦点没关系,再苦不能苦孩子。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快40岁的农村妈妈,用小视频记录自己种四亩大蒜的过程。劳动虽然很辛苦,她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说孩子是她的希望,这四亩田的蒜卖掉后送孩子去读书。
另一种力量是追逐“利”。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什么要追逐“利”?这是人生存的本能,有利,生活才有保障。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人能吃饱,穿暖,不为生计发愁,才能讲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如果经常饿肚子,人的心思就想着怎么样才能吃饱,而无暇顾及其他。
人喜欢“利”是正常心态,过度喜欢“利”,好事才变成坏事。
老祖宗的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一条很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就是“适度”,也可以称之为“中庸思想”。
做什么事情,都要拿捏一个度,凡事过头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本来是好的事情,可能就会转变成坏的。
这种“中庸”,源自《易经》的“求中思想”,《易经》的运行规律是:物极必反,事必求中。
事情发展到鼎盛状态,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而不加以控制,发展过度,就变成“亢龙有悔”,好就变成不好。
喜欢“利”是正常心态,会克制的人,才是高手。
我们喜欢“利”,追逐“利”,是正常的心态。可这种喜欢,一旦过度,人心就会慢慢变质,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变得“利欲熏心”。
十年前,我曾经做过业务员,拜访客户回来,市场部经理就把名片收集上去,她亲自去维护客户,领导说这有利于公司客户的统一维护。可是,客户下单,通常是几个月,或者半年后,而市场部经理就把这些业绩的提成,都算到她头上。
她很喜欢“利”,所以她才不管别人的死活。
当时基层业务员流动性很大,一般都是干一两年就走了,工资才一两千块,谁能干得久。业务经理就不一样,她总是把好处拿走,月薪上万,没干几年自己就买了房。
虽然很讨厌,但是这个社会,很多人为了争夺“利”,会做出泯灭良心、损人利己的事。事情做得过分了,所以人们会讨厌“贪利”的人。
我们对“利”,要有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在现实和境界之间,拿捏一个合理的度,保持一种良性平衡,生活才能过得好。
世人都说,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
《易经》是我们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华萃取和高度升华,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大家有时间,建议大家一定要读一读《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无易不成将相,不读易不为太医。易经讲的是天道,地道,人道,气势磅礴,字字精炼,可谓一字能表千言,是一部集哲学,教育,数理,军事,养生,文学于一体的巨著,也因此被认为犹如天书般难懂。
“易经之道”能给人们强调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时的方向,传授给人们人生道理,是“一个奇妙的未来学著作”。
纵观古今,但凡是能够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并且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对人生道路决策,从此平步青云的成功人,都是通读过《易经》的人。
孔子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不会犯大错误;曾国藩说,《易经》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政道、杨振宁等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经在公开场合承认自身的科学思想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马云演讲时曾说:做买卖做到一定水平多看一下《易经》,很有协助;李嘉诚称《易经》智慧受用无穷,《易经》中“自立自强,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人生格言。
《易经》尽管仅有没到20页的篇幅,可是每一页都能利用六十四个卦象无尽延展,将天地万物容纳。里边蕴含的通信达,可谓令人受益一生。
这样一本“答案之书”,值得每一个人去钻研,了解后你会发觉,之前自身疑惑的地方,都能够破解了。
传统的《易经》都是文言文,过于深奥且不易读懂,解读起来很费劲,很多人想看却看不懂。所以我在了解《易经》时,选择的是这本带有注释、解释以及白话讲解的《图解易经》,里边的内容全都是大白话,浅显易懂。
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再深刻的道理,也让你一目了然。
这本书还利用需要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大家如何去分析问题,浅显易懂,一看就会。
所以担心看不懂的伙伴们能够选择看一下这本图解易经,有白话,有图解,再加上口诀,就非常的简单好掌握了,对于很感兴趣的伙伴真的能够试试。
如此一本智慧"圣书"不仅能够让你了解到古人的伟大智慧,更是能够让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