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港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璀璨繁华的大都市,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还是无数贵族港星的聚居地?
作为特别行政区之一的香港这些富丽堂皇自然都具备,但大家却往往只把目光放在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上面,而忽略了华丽背后的人间真实。
有房有车是无数人穷极一生的愿望,可是因为房子价格居高不下,很多人辛苦打拼一辈子可能连一线城市的一个卫生间都买不起,因此很多人也时常对生活充满抱怨,觉得人间不值得。
其实房子贵这种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内地,在香港这样的繁华都市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不曾去过香港的人绝对体会不到那里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与苦涩,如果你亲眼见过香港人住的“棺材房”,或许你就会释然平衡了。
01香港那些可怕的住房现状
都说生活的本质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但这活法也分很多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每个人都想过上优质的生活,想要尽情体会生活的美好之处。
可是人生终究不是影视剧,没有那么多美好幻想,有的只是残酷的现实。
按理来说每个城市房价最贵的地方基本都是最为繁华的地段,可是香港房价最贵的地方是相对较为富裕的中环或者是浅水湾,就连贫穷的深水埗,房价都达到每平方米折合人民币元左右。
我们买东西向来讲求物有所值,房价贵也就罢了,但只要能让人住得舒服这钱也算是花的值了。
可最可怜的是香港人花着最贵的钱住的却是最差的房子,那么香港普通人住的房子到底有多差劲呢?说出来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在香港有一种房子叫劏房,意为被剖开的房子,就是把一间正常面积的房子分割为很多小房子,这种房子面积一般都在7-13㎡左右。
如果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给你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一个标准停车位的面积是15㎡,也就是说房子面积还没有一个停车位大。
可就是这样面积如此狭小的房子,房东为了把它租出去,硬是物尽其用,不放过房子可利用的每一个角落,让里面卫生间,厨房等该有的设施一应俱全。
很多人会说这样的房子也不错啊,毕竟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可这样的生活无疑相当于是让你在火车的卧铺上过日子,这样的房子已经根本不配称之为房子,充其量就是一个打盹休息的地方罢了。
其实劏房还不是香港条件最差的房子,毕竟它只是空间小,也算是一人一屋,作为人基本的尊严和隐私权还是有保障的,但对比之下香港的鸟笼房就有点让人一言难尽了。
鸟笼房顾名思义就是像鸟笼一样的房子,每个房间只是用简略的铁丝进行划分,铁丝包围之内的地方只能容得下一张床。
这样的生活环境就连很多监狱都不如,但还是有很多香港人选择住在这样的鸟笼房里,或是常住或是短住。
愿意住在这种地方的人早已把什么尊严面子抛到九霄云外了,对于他们来说头上能有一片瓦,身下能有一张床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总比睡在大马路上要强。
除了劏房和鸟笼房以外,香港还有一种棺材房,或许很多人会好奇棺材不是给死人用的嘛,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多不吉利啊。
其实这正是香港人的一种顾自嘲讽,也间接暗示了他们的日子恐怕真的过得连死人都不如。
棺材房和劏房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扩大房屋使用面积的产物,劏房是横向切割,而棺材房是纵向切割。
这样的房子凡是体型肥胖或是个子高一点的人恐怕都会举步维艰,就连转个身都困难,睡觉也只能蜷着个腿。
这样的房子如果只是一个人住也就罢了,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很多拖家带口的人也居住在这样的狭小空间里。
他们把厨房和卫生间混为一用,把地板当桌子,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成长,这种压抑拥挤的生活任谁看了都会忍不住感慨万千。
其实无论是香港的劏房,鸟笼房也好,还是棺材房也罢,这些种类繁多的住房实际体现的都是香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现状,也表明了香港社会贫富差距之大。
众所周知,香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购物者的天堂,充斥着各类大牌奢侈品。香港最繁华的地方是九龙区,那里高档住宅,小区,别墅更是应有尽有,可地方再好也终究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奢侈的生活只是极少数有钱人的专利,香港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向现实低头,蜷居在那可怜的一方小天地里,过着日复一日的穷苦生活,这样的生活压迫着成千上万的香港人。
香港,这座看上去繁华耀眼的大都市背后暗含了太多的辛酸苦楚,那些不堪入目的住房现状也揭露了每一个底层普通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
02香港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地难供
一个地区房地产业的繁盛与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是分不开的,香港虽然总面积不大,但是人口增长却十分迅猛。
因为香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不仅可以背靠大陆的支持还可以张开怀抱迎接海外投资,所以香港才会有如今的发展水平,成为全世界最为富有的地方之一。
香港的繁盛引得大量外地人口涌入,也有无数豪绅贵族在香港中争相购置房地产,一方面是为了投资赚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彰显自己有钱人的尊贵身份。
现在香港总人口数已高达多万,如此庞大的人口数自然也就产生了对房子的极大需求,也间接推动了房价的大幅上涨。
其实如果光是人口上涨还不足以让香港的房价持续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地”这种东西是物以稀为贵的存在。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没有地那就去开发啊,可开发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香港的领土面积本来就不算大,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植被覆盖的,而香港人偏偏又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不愿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肆开发房地产。
这使得香港可用于开发的土地少之又少,土地千金难买,房价自然也是一日千里了。
二、海难填
既然现有土地没有办法得到开发利用,那只能另觅他法了,香港的林郑月娥早前提议过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来创造更多的土地。
其实填海造陆这种方法在很多国家都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比如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新加坡是世界上填海造陆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的将近1/4都是通过填海得来的。
可是香港的填海造陆计划却被一些环保人士无情地否决了,他们觉得填海造陆是在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现有生物链的严重失衡,其结果也注定是弊大于利的,最终填海造陆的想法在香港也是寸步难行。
三、利难分
房屋供不应求,房价居高不下一直都是困扰香港市民的一大难题,香港的历任各级行政长官也都力图能够找出有效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就任之后,他就拟定了一份施政报告。报告中为香港的房屋建设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基于当时和未来居住需求考虑,香港每年都应该兴建8.5万套住宅。
董建华把这个计划叫做“八万五计划”,并希望在10年之内把高房价的问题彻底解决掉,可是此政策一经推出就遭到了大量次产阶级和开发商的极力反对。也恰逢天公不作美,加之当时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理想政策还未来得及实施就不幸胎死腹中。
在这之后香港的每一任行政长官似乎都在寻找房市的破解之法,但一直效果甚微。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