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当面清点,离柜概不负责”。
这一标语存在于银行的各个业务办理窗口,每一个字都在提醒着储户和客户一定要对自己的金钱负责,因为只要拿上钱跨出了银行大门,就算储户发现自己手中的金额有误或者有假钞也不归银行管,这已经成了大家都默认的规则。
不过对于这一规则有怨言的人不在少数,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标语带有“霸王条款”的意味,“概不负责”是指储户手上的钱少了银行不会负责,如果储户手上的钱多了,银行大概率会想尽办法将钱要回,这种单方面的“概不负责”令人难以接受,由此引发的民事纠纷也不在少数。
试想一下,假如银行误将元转账成万,等到银行发现的时候储户已经把钱花光,最后会算谁的责任?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银行自己的责任,既然说了“离柜概不清点”,那么他们也应当为自己的失误负责,在澳大利亚曾经轰动一时的“李佳欣案”就是如此。
李佳欣是一名在澳大利亚留学的马来西亚籍留学生,在澳期间无意间收到了银行给她办的一张无限制透支的银行卡,当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先是感到十分惊讶,而后便开始了极为奢靡的生活。
最开始的时候她尝试着用透支的金额购买了一个奢侈品包包,没有收到银行的任何警告或者提醒,所以她认为这张卡是合理存在的,开始疯狂购置豪车、奢侈品、旅游,在年到年的11个月中疯狂透支了万澳元,而这笔钱换算成人民币为大约万元。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挥霍无度,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她这种行为一直没有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按理来说,所有的银行系统每一天都会清点金额数目,确保每一分钱都有迹可循,但是发生在她卡上的漏洞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不得不说确实存在极大的巧合。
李佳欣后来被银行起诉,被指控为欺诈罪,但是经过审理之后法院认为李佳欣确实不存在欺诈行为,这是银行工作人员以及整个系统出现的错误,不是李佳欣故意为之,所以最后对她无罪释放。
毫无疑问,这种万中无一的小概率事件发生在李佳欣身上,她十分幸运,但是浙江的林某却并没有这么幸运。他的账户上突然多出了万元,本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天上掉馅饼,结果最后他反倒是惹上了大麻烦,他在这其中的心路历程怎一句跌宕起伏了得。
点击(最多30字)
这年6月,林某找自己的朋友借了块钱,朋友当时正好在银行,所以直接给他打款过去,不一会儿林某就收到了收款短信,上面显示他的账户到账,元。一开始林某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再三确定之后他确信自己没有看错,账户上确确实实有了万元。
在江浙一带打工多年却没有什么积蓄的林某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一时之间激动无比。不过冷静下来一想,他怀疑是自己的朋友给他转多了,可是他自己都这么穷,朋友怎么会这么有钱?于是他又十分谨慎地给朋友打了个电话。
朋友漫不经心地表示块钱已经给他转了过去,等他有钱了再还就行,林某心下一喜,确认这笔钱其实是个乌龙,当晚兴奋得难以入睡。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