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演变为帮派,流氓与帮派并存
年10月,陈仪代表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成立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国民党开始统治台湾。当时,除了一些流氓分子逃到日本外,大多数留在台湾各地。此外,后来又滋生了一批新的流氓分子。流氓是帮派发展的基础与前身。“台湾地区黑道在过去50年来的发展,先由流氓演变成帮派,再由帮派逐渐发展至组织犯罪,并随社会政经的快速变迁而迅速扩张。蔡墩铭教授也指出:“如所周知,不良或犯罪帮派系由不法之徒组织而成,其中尤以流氓所组织者最多。
台湾帮派的演变,一般是“从角头型帮派发端,经过青少年帮派阶段,恶化成成年帮派”。以台北为例,年,在台北万华和双园区一带,有一批角头崛起,有代表性的是“崛江町”、“祖师庙”、“龙山寺口帮”、“头北厝”、“将军庙”、“会社尾”、“妈祖宫”、“华西街”、“芳明馆”、“十二生肖帮”等。活跃在台北万华的“十二生肖帮”十分猖獗,鱼肉乡里、抽地头税、抢劫杀人,无恶不作。大概从年开始,这些地方“角头”通过吸收拉拢青少年参与而得到发展。台北市最早的四个帮派是“小九龙”、“小百盟”、“四霸天”、“一把刀”,参加的多是学生,这些以学生为主的帮派名称,大多仿自中国章回演义中的一些帮派称谓,帮名光怪陆离。到了年,绰号“龙虎将”的一名学生,把“小九龙”和“四霸天”合并,改名为“十三太保”,声名大振。在20世纪50年代初,台北唯一的娱乐闹区西门町,是各帮崛起后最留连的地方,因此便有了所谓“西门之虎”、“西门之狼”、“西门小马”之类帮派的出现。
因此,年10月24日台湾“行政院”公布的“台湾省戒严时期取缔流氓办法”②第3条第1款规定,“非法擅组帮会招徒结队”,即是流氓。把组建帮派作为流氓打击,③流氓演变为帮派,流氓与帮派并存,成为台湾黑社会的一个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二、帮派林立,时生时灭
“年时期,台湾地区的帮派,较有名是台北的‘厦门帮、‘小九记’、‘四霸天’、‘12把刀’及高雄市的‘七贤帮’,其中以外省籍为主的‘厦是非帮’,最令各地帮派‘敬畏’。该帮派以凶悍、猛毒出名,各地流氓闻‘厦门帮’莫不‘敬畏三分’。正当走红时,该帮老大罗金河为清理门户,持枪打死帮内老么席德安,自行投案,‘厦门帮’的势力才在群龙无首的情形下衰落。这时,一批沿承自日据时代的地方帮派抬头。万华“芳明馆’、大同区‘大桥头’、‘华山帮’、‘大龙峒’、‘牛埔仔’等帮派都伺机死灰复燃。他们当时主要‘帮务’就是搜取地盘费和充任私娼保镳。年,“台北北区的‘鸭寮’、‘厦门’和南区的‘12生肖’、‘蜘蛛党’、四大角头聚合残余,各立山头,衍生为40余角头聚合,各自划分本市旧社区(万华、宝斗里、延平北路、江山楼、南京西路、圆环)为其地盘,以聚赌抽头营生,并互相庇容通缉犯”。
年,一些跷家和逃学少年以及眷村内的青少年为了斗狠,纷纷组织帮派。一位绰号“新虎将”的小太保将“小九龙”与“四霸天”合而为一,成为“十三太保”。“十三太保”、“十三太妹”都曾窜起一阵。他们的犯罪行为以打架、械斗最多。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青少年帮派(不包括如“文山帮”等地方的土流氓式传统角头兄弟帮派),仅以台北计算,就有之多,人数达到多人。
在中台湾,光复初期,在台中市中心区的边缘“大湖仔”,里聚集了无数的私如浆,混迹这里的打手,流浪汉就以“大湖仔”为名,群集活动,直到左右,一名叫张龙辉的龙头老大,纠集了“大湖仔”里13名兄弟,共同发起“大湖帮”,以“互不侵犯,共御外人”为帮规。后来纵横台中30多年。当时的中台湾,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帮派,其中著名
“南台湾的帮派祸害治安,不亚于北台湾,其中以高雄市的角头帮派,的如“十三废帮”。
根深蒂固,从台湾光复前就已存在,本来只是充当特种营业的保镖,后来为了利益经营职业赌场、贩卖军火,无所不为,无恶不作。高雄市和南台湾林立的帮派有相同特色,具有帮派活动之实,而无正式帮派组织,拥有的帮名,大都以社区、戏院、庙宇、特定营业场所、动物为名,其中较有名气的帮派,有‘七贤帮’、‘西北帮’、‘甘蔗帮’、‘城隍庙派’、‘三山国王庙派’、‘联宏帮’、‘沙仔地’、‘新高派’和‘地下街派’。在这时期,虽然也受到政府的打击,但是,时生时灭,生多灭少,总体上仍然不断增长,年第一次不良帮派组合自首登记,全台湾共有个帮派登记,自首的不良分子人。每个帮派人数少则5~6人,如“天盟”、“银蛇”都是5人;多则50~60人,如“龙盟”63人,“金龙”52人;但多数是10~20人。都是一些不良青少年(流氓)组成的。在这些帮派中,大部分是“角头”,少数是“外省挂”。
台湾学者的研究指出:“台湾社会型黑道最异盛的年代,虽然警方登记有案的帮派只有个,登记脱离帮派者亦达人以上,但实际帮派及角头人数恐怕均在万人以上。台湾地区活跃的角头与帮派聚合人数恐怕均在以上…而且随着台湾都市化的发展,以及政经社会的发展,已渐渐由以前的帮派或聚合为主的黑社会型态,走入角头为主的经济算,就有之多,人数达到多人。
在中台湾,光复初期,在台中市中心区的边缘“大湖仔”,里聚集了无数的私娟察,混迹这里的打手,流浪汉就以“大湖仔”为名,一名叫张龙辉的龙头老大,纠集了“大湖仔”里13名兄弟,共同发起“大湖帮”,以“互不侵犯,共御外人”为帮规。后来织横台中30多年。当时的中台湾,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帮派,其中著名的如“十三鹰帮”。
“南台湾的磊派祸害治安,不亚于北台湾,其中以高雄市的角头帮派,煜深蒂固,从台湾光复前就已存在,本来只是充当特种营业的保镖,后来为了利益经营职业赌场、贩卖军火,无所不为,无恶不作。高雄市和南台湾林立的帮派有相同特色,具有帮派活动之实,而无正式帮派组织,拥有的帮名,大都以社区、戏院、庙字、特定营业场所、动物为名,其中较有名气的帮派,有‘七贤帮’、‘西北帮’、‘甘蔗帮’、‘城隍庙派’、‘三山国王庙派’、‘联宏帮’、‘沙仔地’、‘新高派’和‘地下街派’。
在这时期,虽然也受到政府的打击,但是,时生时灭,生多灭少,总体上仍然不断增长,年第一次不良帮派组合自首登记,全台湾共有个帮派登记,自首的不良分子人。每个帮派人数少则5~6人,如“天盟”、“银蛇”都是5人;多则50~60人,如“龙盟”63人,“金龙”52人;但多数是10~20人。都是一些不良青少年(流氓)组成的。在这些帮派中,大部分是“角头”,少数是“外省挂”
台湾学者的研究指出:“台湾社会型黑道最异盛的年代,虽然警方登记有案的帮派只有个,登记脱离帮派者亦达人以上,但实际帮派及角头人数恐怕均在万人以上。台湾地区活跃的角头与帮派聚合人数恐怕均在以上…而且随着台湾都市化的发展,以及政经社会的发履,已渐渐由以前的帮派或聚合为主的黑社会型态,走人角头为主的经济异社会黑道的型态,尤其是台湾中南部及东部地区。
三,暴力,火拼与内讧
这些不良帮派,总是力求扩大自己的实力,主要是金钱和暴力。金钱是它们追求的目的,也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暴力是实现目的的主要手段。这期间不良帮派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赌场,妓院,酒家,舞厅,美容院,茶楼,歌厅等娱乐场所及色情场所或夜市闹区摊贩商家,进行聚赌抽头,收取保护费,代为讨债或者恐吓,勒索等维生。
它们械斗,凶杀,包赌,敲诈勒索,绑架,收取保护费等各种犯罪都是直接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为后盾。当时使用的暴力以冷兵器为主,种类繁多,如开山刀,武士刀,拐杖刀,弹簧刀,扫刀,长矛,木剑,扁磚。个别以有火器,比如猎枪,手枪等。
值得提出的是当时的帮派火拼和内讧,因为它促进了暴力的扩展和暴力使用。
最著名的是年,竹联帮与四海帮发生冲突,双方相互追逐砍杀,连续火拼四五年。在这期间,竹联帮还受到其他帮派的围剿,死伤惨重。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竹联帮曾先后与文山,宇宙,萤桥,飞鹰等帮派发生暴力冲突,制作了多起血腥事件。
在此小编认为一个时代滋生一个形态,在蒋介石战敗退守台湾,一百多万外来人的突然涌入造成了外来人与本地人的严重冲突,在那个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外省人本省人各自报团取暖,所以滋生了大量的黑帮,造成了长期的帮派火拼。对此各位看官怎么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