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发明钱,能有一套竹简的人绝对土豪,在唐朝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的流通主要靠手抄书。但是手抄一本或者几本书非常累,富贵人家就会雇佣字写得不错的人替他们抄书,于是出现了一个新行业——抄书人,也叫佣书,在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职业,魏晋南北朝时称经生,唐代称“钞书人”。
既然是职业,得有职业精神。抄书人除了抄写图书,还身兼编辑、校对、制作、设计、装订等各种职位,先把竹片或纸张编成册子,然后一边抄一边校对,尽量少出错误,人家没有橡皮檫啊!一旦错了只能用刀把错字削掉或者重抄,时间就是金钱。
抄好以后,还得用树皮(没有纸张的时候)或者纸张制作封面,再设计书名,制作目录。抄的书漂亮美观让雇主满意,才会赢得更多的客户。
而穷人呢?只要认识字,书法功底不错,就会有个一举两得的就业机会,在替人抄书的时候,能接触到平时没机会看到的书籍,一边抄,一边阅读,底层的文人们都爱干。到印刷术发明以后,雕版印刷一般只印畅销书、国家需要推广的书,在木板上雕刻一套书,费时费力,一本书要雕刻好多块木板,累死工人不偿命。即使有了活字印刷以后,有些平时难以见到的书、珍贵的书,印刷量很小甚至不印刷,抄书人依然有市场。而底层读书人即使不去做抄书工作,想读书又买不起的话还要自己去抄的,看到市面上没有的好书,没法复印也得抄。
有些人抄着抄着变成了学问大师,还有人抄着抄着变成了土豪富商。
春秋战国时,书籍还是竹简,想要读书,就得弄大量的竹片自己抄。有个年轻人因为家里穷没办法吃饱肚子,到田里种水稻又不乐意,好在年少的时候认识了不少字,恰好被人看中,雇去抄书。
望着人家满屋子的书籍,口水直流,我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多书读呢?
“愣着干嘛?还不快抄?”雇主的训斥打破了年轻人的美梦,他开始奋笔疾书,拿起人家准备好的竹片,认真抄录。慢慢地,在抄写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好文章,他想抄下来自己保存,可是竹片是雇主家的,不能拿啊!
低头一看,白花花的大腿!对,抄在腿上。抄满了,就抄在手掌上、肚子上,能抄的地方抄遍了,反正身上的肉不值钱,还能洗掉重复循环利用,绿色环保无污染。有人会问,怎么不抄在衣服上?穷得叮当响,有衣服穿就不错了,抄烂了怎么办?光着膀子人家不让进家呐!看到衣服上的字,雇主肯定会生气,让你来给我抄书,你倒好,抄到自己身上了。
回到家里,贤惠的妻子端上晚饭,温柔地说道:“吃饭了!”
年轻人却急匆匆地问道:“让你准备的竹片搞好了吗?”
“就在那里啊!”妻子指了指地上,白天出门时,丈夫嘱咐她弄些竹片,也不知道做什么用。
“这点不够,我再弄点!”年轻人看了看地上的竹子,根本不够用,他马上去劈竹子,不然身上的字被汗冲淡就看不清了。
“搞那玩意干嘛?不吃饭吗?”
“吃什么饭哦!”年轻人一边劈开竹子,一边削成竹片,赶紧脱下衣服,埋头抄录,时间一长,积累多了,就变成竹简册子。
“哎,搞什么搞,疯了吗?就是穷光蛋,还读什么书?”妻子不理解地叹气道。
读书当然有用了,他能让我拥有一张翻江倒海的嘴巴,一身纵横四海的本领啊!
这个年轻人就是张仪,凭借一张嘴左右天下形势的纵横家,先后成为秦国、魏国国相(相当于宰相),后人用“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张仪只有普通人的智商,还有高智商的学霸,一边抄一边就背下来了,不需要标注在肉肉上,回家也能全本写出来,牛不牛?
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王僧孺同志出生在齐朝末年,爷爷做过官,到了父亲这代,家庭衰落。幸运的是,几代人都识字,所以王僧孺五岁就能读《孝经》,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家里直接成了贫困户,吃饭成了首要问题,可强烈的读书欲并未因为贫穷而降低,母亲给人织纱布仅能糊口,买书不可能。
没书读,那就抄!小小年纪成了职业抄书人。一边抄一边看,因为拥有记忆力惊人的超强大脑,抄完一本就能背诵一本,钱赚了,书也读了,人家智商太高没办法!慢慢地,他不仅阅读了常见书,还读了各类杂书。在文盲遍地的时代,知识渊博自然会受到重视,长大后的他被人推荐到梁朝做了官,从地方官做到中央官,还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百家谱》、《十八州谱》、《东南谱》等书籍。
替人抄书,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奇书籍,自己回家凭记忆背下来誊抄,家里的藏书自然越来越多,不知不觉收藏了一万多册书,有不少是别人家没有的,一不小心,又成了梁朝的三大藏书家之一。
也有人抄着抄着奔了“小康”,幸福快乐地走进新时代。
此人跟王僧儒身处差不多的时代,只不过他在北方的北魏国。
年少时,他家庭贫困,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脱贫,家人让他去投奔当时北魏名门望族的远方亲戚——崔浩,先谋个差事填饱肚子。可现实给了他无情的一击,崔浩斜着眼睛,这是哪门子亲戚?不见!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罢了,罢了,让别人扶贫不如自己脱贫,大爷我有手有脚,绝对不求你。身在都城,还能饿死?他变身农民工,什么赚钱就干什么。白天做短工、干杂事,晚上学经典、练书法,生活虽然苦和累,精神却是乐和欢,雨声、风声、鸟声、叫卖声、车马声都是他的音乐播放器,读书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还专门写了一篇《穷通论》,我穷我快乐,怎么滴?
由于北魏皇帝喜欢佛教,大力建设寺庙,做和尚成了有钱有闲而又时髦流行的职业,万一成了高僧,有名气有地位。要想和尚成高僧,读书数量必须增。各类佛经成了畅销书,需求决定销量,销量决定收入,少年发现替僧人们抄写大篇幅的佛经绝对有搞头。
抄庄重的佛经,肯定需要典雅的书法!我能行!
僧人们一看少年抄的字,简直就是艺术嘛!大大提升了佛经与寺庙的品味,也增加了和尚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少年每抄完一卷经,就能得到一匹高档丝织品,一年下来能有一百多匹,可以到市场上换成不少银子。对寺庙来说不算什么,反正都是有钱的信徒们给的,对普通百姓来说,意味着吃饱穿暖、“小资情调”啊。几年以后,少年不仅生活奔小康,知识也奔大道,还结识了很多得道高僧,名气越来越大。被人推荐做了官,成了太子的老师。
他的名字叫刘芳。
因为读书广博,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皇太子很喜欢。刘芳还擅长别人不敢碰的冷门学科——语言文字学,熟悉《三仓》、《尔雅》(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与读音的书)。知识丰富的他相当于朝廷的“活字典”,能解释别人不认识的字词句的意思与读音,只要你不理解的,告诉刘芳;只要你不认识的,告诉刘芳,他肯定能给你满意的答复。
“有问题,找刘芳”成了宫廷内外的“网红用语”。刘芳也被朝廷重用,出任太子庶子(辅助太子的官)、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级别),南北朝时,中书令是地位最显赫、大家都想做的官,只有才华横溢、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工资高、地位高、名望高的“三高人士”。
刘芳后半辈子受尽恩宠,得益于前半辈子抄书读书的刻苦,抄书有时也能一箭多雕。
东汉,汉安帝时候,有个叫王溥的人,长得很帅,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出众。家里比较穷,他就拿着竹筒、插着毛笔在洛阳城搞起地摊经济,创业替人抄书。每次都会穿上家里最好的一套衣服,打扮打扮,在水里照照,嘿,小伙还挺帅,才会出发。
有文化的大帅哥一摆摊,瞬间引来大批洛阳城有钱的妇女们,哇塞,好帅的小哥哥啊!能不能给我抄本书哈?抄完后,贵妇们还会给他一些额外的小费(“美衣冠,妇人遗其珠玉”)。
不得不服,长得帅,身材好,贴上文化标签,在东汉的确很吃香。王溥每天抄书手疼,数钱手软。他又用赚来的钱买粮买地,很快就成为洛阳城的富人(“洛阳称为善笔而得富”)。又花大价钱买个官,做了中垒校尉(京城的中级军官)。
也有人只为自己抄书。
西晋末年,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的山中,一个少年,正在大汗淋漓地砍柴,父亲的去世让原本小康之家铺上一层寒冰,虽然不至于忍饥挨饿,可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他,顿时没了机会。吃饭的钱有,买书的钱哪里有呢?抄书的精力有,抄书的笔墨哪里有呢?
砍柴去!用换回来的钱买纸和笔,白天劳累一天,傍晚用冷水洗个脸,开始抄书,一直到深夜。砍柴也只能换取少量的纸张,为了节约用纸,往往正反面都写上字,只有他自己能看清。
少年性格内向,不爱交游,更不爱说大话,每天躲在房间,闭门抄书、读书,乡里人就称他为抱朴之士,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出自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保持本来的纯真,不为外物所诱惑。少年觉得这个外号起得好,适合我的性格,从此自称“抱朴子”。
不知不觉,啃完了《孝经》、《论语》、《诗》、《易》等经典。后来估计砍柴遇到知识丰富的炼丹术士郑隐,聊完天羡慕崇拜,大神啊!少年拜郑隐为老师,虚心学习,疯狂地迷上了炼丹修道。那个时候真正有学识的炼丹术士,同时也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并不是像忽悠骗钱的普通道士,段位上还是有区别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少年变成了意气风发的青年,小伙子嘛,都有指点江山的冲动。他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学霸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因为在镇压地方叛乱的战斗中功劳很大,被封为“伏波将军”(东汉开国功臣马援也是这个称号)。
但是西晋末年的战乱太过频繁,血腥屠杀到处有,小命随时就没有,做个神仙以解忧。青年干脆辞去公务员,从“伏波将军”变成深山道士。
没成想,官场失意,情场得意。
青年听说南海太守鲍玄不仅精通炼丹与道术,还擅长治病救人,赶紧跑去拜师学艺。鲍玄看徒弟,越看越喜欢,那就亲上加亲,干脆徒弟、女婿一起做得了,于是就把女儿鲍姑嫁给了青年。
老丈人毕生所学统统教给了新女婿,顺便财产也一并给了。
青年瞬间走上人生巅峰,堪称极品赘婿啊!
有钱有闲有女人有学问,那就一心读书、炼丹、采药,争取做个长生不老翁。
他隐居深山,一边炼仙丹,一边做研究,最终完成了一部著作——《抱朴子》,虽然里面记录了神仙、鬼怪等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学霸不同于骗子,也记录了很多养生长寿的方法,以及很多传染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这个人就是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人。
到了东晋王朝建立,朝廷考虑到他之前的战功与现在的名气,给他颁发最高等级的荣誉证书——关内侯,封侯拜相是多少文人的梦想,他一不小心就实现了。
抄书好歹还学过认字,在普遍文盲的古代,很多人连识字机会都没有,怎么抄书呢?那就听书。
一个小孩蹲在村里私塾窗户的下面,穿着引领当时穷人小孩的主流时尚——很破烂,光脚上沾着泥巴,手里拿着一根赶牛用的藤条。他正在听里面的老师教小朋友们识字读书,忽而微微探出头,偷偷地瞄了一眼那些汉字,真的太美了,像村边溪水里的蝌蚪和小鱼,又像是山林里的蘑菇和树叶,各色各样,妙趣横生。
里面的老师瞟了下他微微露出的头部,严肃的脸上荡漾出些许的微笑。窗边的小男孩每天都来听课,看样子是因为家里上不起学,来这里偷听的。哎,这世道,我的学费也不贵啊,穷人连这个都交不起,随他去吧!都不容易。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私塾里的孩子们欢快兴奋地跑出来,终于放学了。先生今天上的是新课文,时间有点长,窗边的小男孩还沉浸在课文里,不知不觉往家的方向走。
“牛呢?”父亲看着低头走到家门口的小男孩,着急地问。
“额,额,牛?”小男孩抬头一看,父亲的脸上刻着两个可怕的字——气愤,他认真听课,把牛忘记在草地里了。
一家人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把牛找回来,父亲的情绪爆发了:“看我不打烂你的屁股!”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丢牛了,万一找不回来,可怎么赔偿主人家?
一声声惨叫,仿佛铁锤重重地砸在母亲的心上,她跑过去拉住父亲:“孩子他爹,别打了,再打就废了。既然孩子这么喜欢读书,何不由着他呢?以后牛我来放吧。”
父亲停下来手中的棍子,儿子的屁股已经开了花。
“哎,不是家里没钱嘛!谁不想孩子能读点书呢?”父亲无奈地说道。
“爹,要不我到寺庙里去吧,一边帮师傅们干活,一边还能读点书。”小男孩放牛的时候看到过不远处的寺庙,里面不仅有藏书,还格外清净,到庙里帮忙干点杂活,不至于饿肚子,又不是出家。一举多得!
父母想想,这也是个不错的主意,这世道能养活自己就好,同意了。
从此,小男孩寄住到寺庙,白天空闲的时候还会偷听老师上课,晚上阅读庙里的藏书。没有灯怎么办?难不倒我!
他早就瞄上了大佛像面前的大灯,晚上是不熄灭的,比萤火虫、月亮什么的好多了,不受天气与季节的影响。就是有一点,那里晚上太怕人,周围都是表情凶神恶煞的菩萨雕像,外面漆黑的树林来时不时传来野兽的叫声,大人坐在这里都会心惊肉跳腿抽筋。
小男孩也害怕,但他更害怕没有书读,为了赶走心里的恐惧,他大声地朗读,一直到天亮。妖魔鬼怪,我们看谁声音大?
就这样,一边听书,一边抄书,一边看书,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学问与身体同时长大,他的名字叫王冕,元朝末年有名的画家、诗人、篆刻家。(内容来自作者新书《和古代学霸握个手》,各大网站热销,喜欢的朋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