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讯员罗晓庆王红珍图/特约摄影杨红文
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东卓)示范基地
“年3月栽树建园;年挂果带产,亩产苹果近公斤,并以4元每公斤的价格被北京一经销商订购一空,亩产效益超过元;今年是第二年挂果,亩产苹果公斤左右,每公斤最高售价达7元,亩产效益超过元,且管理省力省工……”11月11日,在临猗县北辛乡东卓村,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东卓)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李志高说起自己的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于一身的“三新模式”果园,一脸的激动和喜悦。
如今在果业大县临猗,像这样的“三新模式”果园已有余个,因其挂果早、易管理、效益好,在全县已呈燎原之势,成为牵引临猗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标杆。
“三新”样板园屹立果乡大地
“三新”果园喜获丰收
临猗以果兴县,享誉全国。全县耕地面积有万亩,林果种植面积达万亩,果品品种有种,年产各类水果达25亿公斤。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70万亩,年产苹果超过20亿公斤。临猗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县”和“中国苹果二十强县”称号;先后获得“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电子商务典型示范十强县”等“国字号”金字招牌;先后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农业科技先行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名单;发布全国首个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为中部县域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临猗样板”。
近年来,临猗县立足产业发展实际,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年,临猗县委、县政府从北京引进了早熟苹果新品种大卫嘎啦,并配合宽行密植、精准水肥、省力化管理、机械化操作等新模式,使早熟苹果的挂果周期大大缩短,逐步实现了“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
临猗县北辛乡东卓村果农谢巷管首先行动起来。他家种有20余亩果树,部分树龄已达30年。由于树龄老化、品种单一、结构雷同、上市集中,并且管理模式比较传统,所以生产的苹果市场竞争力差,近几年果园效益一直欠佳。因此,谢巷管近年来一直有更新老果园进行转型升级的想法。年,在临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谢巷管和果农李志高、李继刚、李志军采用集资入股的形式投资万元成立了运城市百香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东卓村20家共亩老果园,从当年3月开始对老果园进行更新建设;当年4月26日,他们在基地内按照宽行密植模式开始整地、建设混凝土柱子、打井、建设滴灌池、铺设滴灌管道……并按照一亩地棵树的标准栽上了新品种大卫嘎啦。
“4月底了,咋才栽苹果?”“他这园子肯定完了,这果树养不活。”
是啊,传统的种植苹果树一般是“一年栽树,四年挂果”,利用新技术可达到“一年栽树,两年挂果”。这能行吗?带着问号,谢巷管常常去基地查看树苗生长情况。但一直到冬天,他看到的还是一根根秃条。没有花芽怎么结果?谢巷管开始有些担心,但他安慰自己要相信科学,即使不结果,树也在正常生长。
年3月的一天,谢巷管突然接到一个果农打来的“赶紧到基地剪苹果花去!”什么情况?他赶紧跑到基地,当看到苹果树上一簇簇粉嫩粉嫩的果花向他微笑时,谢巷管难免有些激动。果园里已站满了看果花的人,大家都表示不可思议。
“真要相信科学!”此时,谢巷管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年,该县在北辛乡东卓村、北景乡东村、耽子镇北张村、北辛乡平宜村建设4个省力省工集约化矮砧密植百亩连片示范园,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辐射带动周边果农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果农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加快全县果园向矮化密植方向发展。
科技引领传统果业转型升级
年12月,在全县新建了4个“三新”样板园之后,山西泰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又在北辛乡卓逸村流转土地亩,栽植嘎啦株、信浓金株、美味1株、FT株,建成了卓逸村现代化标准示范园。
挂果带产的“三新”果园
和东卓示范基地一样,该示范园以“三新”示范引领,致力打造“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机化、早丰产”的现代化苹果示范基地。
——引进新品种。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大卫嘎啦、绯脆、秋映等品种,选用抗重茬矮化自根砧,实现了品种和砧木“双脱毒”,破解了老果园不能直接更新重茬栽培的难题。
——集成新技术。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即以高纺锤形树形为主的简化修剪技术,以生草覆草为主的生态果园建设技术,以滴水灌溉平衡(配方)施肥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机械施肥除草打药为主的宜机化管理技术,以绿色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以药剂疏花疏果及果实免套袋为主的简约栽培技术。
——运用新模式。采用品种砧木“双脱毒”大苗建园,宽行密植,通风透光,便于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省水、省肥、省力、省地,稳步实现“一年栽树,二年挂果,三年丰产”目标,亩产量预计在0公斤至公斤。
除此之外,这些“三新”样板园还都采用了微喷灌防冻技术,在“倒春寒”时开启喷灌,气温低至零下时,花上会结冰,相当于给果花穿了一层防护服,能有效地防止果花冻害。与此同时,微喷灌防冻技术还可以增加果园湿度,降低果园温度,将果园小气候大大改善,有效防止苹果因高温灼伤。特别是园内铺设的黑色园艺地布,一次铺设可连续使用3年到5年,既能防草、保墒,又能提高地温,活跃苹果树根,促进生长。
“以前果树管理,需要刻芽、拉枝、修剪、环剥、疏花、套袋、脱袋、摘果等十几个环节,管理亩果园大约需要50人。现在果树管理少了套袋、脱袋两个环节,且都是机械化。浇水施肥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方式,不仅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见效快,省肥、省水、省工、省时;打药有打药机,两个人4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除草有除草机,一人驾驶除草机最多两天就能完成;采摘有移动工作平台,站在平台上可轻松集中采摘,也不会弄脏衣服,管理亩果园两个人还略有富余。”谢巷管说。
众所周知,在鲜果行业,时间就是金钱。“三新”示范园内的系列优质品种,就是在“早”字上做文章。如:大卫嘎啦果形端正、色泽艳丽、果个均匀,果脆、多汁、甜度高,7月下旬采果出售,比大部分早熟品种的苹果早10天至15天上市。这早出来的小半个月就可以让果价一跃而上冲刺高价位。
临猗苹果,“早”赢天下。初尝现代苹果产业体系甜头的谢巷管在年又新建了一个占地亩的示范基地。他的“大手笔”让本村及周边村的年轻人坐不住了,大家纷纷前来取经。谢巷管表示,预计3年内,东卓村60%以上的果园都会换成五代嘎啦早熟新品种。作为现代苹果产业体系的先行者和领跑者,他愿意做好技术的“二传手”,帮助大家一起发展现代苹果产业,助力果农增收、乡村振兴。
智慧科技生态的“三新”果园遍地开花
“特”“优”兴果,科技先行。在现代果业发展中,临猗县坚持把“互联网+”作为带动现代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围绕“土、肥、水、机、绿、销”等重点发力,融合推进智慧果业发展。
在位于北景乡西村的临猗县智慧果业技术集成中心,整个园子里竟看不到一名果农。“有了物联网技术,苹果种植都靠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我一个人就可以同时管理上百亩果园。”园主王社民拿着手机说,“这样的技术在我的果园已应用3年多了,便捷实用,特别轻松。”
随着“智慧果业”的发展普及,手机已成了现代农民的“新农具”,助力果业生产管理实现了自动化、精细化、现代化。今年,王社民家的18亩红富士苹果园亩产近公斤,每公斤苹果能卖到6元左右,亩收入达0元。王社民说:“前些年,县里在果园推广间伐,提倡精细化管理,如今每个苹果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