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选择了亲生父母的符建涛我懂他们这14年来
TUhjnbcbe - 2025/6/3 19:05:00

不久前孙卓的认亲仪式引发了大家的围观,14年的期盼终于圆满。没想到孙海洋也经历了两次痛苦,第一次的痛苦,从失去孙卓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地充斥在他的生活中。第二次的痛苦,就是儿子孙卓的选择,这也许是很多“失孤”家庭,未来将要面对的问题。

紧接着符建涛也登上了热搜,这个与郭新振和孙卓一样命运的男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评论区中出现了两极化的争辩。

钻法律空隙的“买家”

彭冬英虽然心中喜悦,但找到了素未谋面的孩子,相比较其他人的感性,她非常理性。在情分和正义面前,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她明确表示,为了孩子可以忽略一些事情,但是对于养父母所谓的“付出和爱”,是无法谅解的。这些买家以爱的名义,来稀释多年前的伤害,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先来感受一下一个孩子被拐以后的生活。对于很多家庭来讲,都渴望有一个男孩来传承一个家族的血脉。但是一连生下几个女孩,难免会冒出一些想法,比如“抱养”一个孩子,这是生活中的常态。

美曰其名是“抱养”,实则需要支付给对方一笔昂贵的费用。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明码标价。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人动了恻隐之心,这也是“失孤”家庭的悲哀。

这些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孩子会离开自己的怀抱,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被偷走,甚至被“拐”走。这些人都会将目光放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因为没有任何的记忆,进入到“买主”家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虽然想念亲生父母的味道,但是在陪伴和照顾中,渐渐地一些面孔开始变得模糊。这些所谓的“买家”,就会被孩子当作亲生父母。每个人都守口如瓶,对于过往只字不提,甚至邻里之间,碍于面子也会选择沉默。

而此时亲生父母这边,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开始了漫长的寻子之路。对于被拐卖的孩子来讲,眼前的一切都是家,生活的环境和亲人,就是最疼爱自己的人。一针一线的穿戴,生病发烧时的照顾,一点一滴地累积在心中。

而亲生父母这边,有的人为了寻找孩子,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有的人哭瞎了双眼,还有的人彻夜难安,期盼着孩子有一天出现在家门口。在线索的追踪下,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亲生父母找到了孩子,此时悲喜交加。

欢喜的是多年来的夙愿终于达成,甚至想好了怎么去弥补,建立起多年来欠缺的亲情。悲伤是孩子的心中,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已经被“买家”取而代之。甚至自己有苦难言,即便是愤恨,为了顾全大局,也只能选择忍耐。

毫无疑问,彭冬英是清醒的,而符建涛也足够清醒。在热搜的话题中,大家都在对比两个父母的家庭,甚至将孙卓,还有郭新振拿出来做对比,认为18岁的符建涛是一个明事理的孩子。

在彭冬英生日的这一天,符建涛发了一条短信:14年无法形容你的痛苦,你的寻找是我最大的幸运和福气,感谢你做我的妈妈。

一家穷一家富的选择

在被养父母强制采取措施后,符建涛他感受到了负罪感,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14年来,彭冬英一直都在老房子里,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她坚信一定会等到。符建涛心里也很挣扎,他不想养父母坐牢,但是也不想母亲痛苦。

彭冬英细心地跟儿子沟通,将彼此之间的处境,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件事情的起因,与符建涛没有任何的关系,母子两个人本可以幸福地在一起,但是在“买家”的欲望下,承受到这样伤害的人,并不仅仅只有符建涛。

如果没有买卖,何谈所谓的亲人分离,将别人的情分,买在自家的名下,这就是一种“占有”。符建涛最终选择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也许他很早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一直都在渴望与家人的团聚。他懂他们这14年来的痛苦,回到原生家庭的选择和金钱无关。

但是评论区中,也有人质疑,孩子的选择与父母的条件有关系。一家贫一家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也许吴道明的经历,可以给予众人一个答案。

年,吴道明小儿子马福江,在邻居的照看下失踪,二女儿马丽又在放学途中走失。

无意将儿子交付在人贩子的手中,夫妻两个人陷入到了无尽的后悔中,四处奔波寻找儿女成为了两个人生活的全部。原本富裕的家庭,也变得一贫如洗。一晃17年过去,马江福和马丽毫无音讯。

散尽家财期盼的重逢,是很多“失孤”家庭的写真。最终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1岁的吴少鹏出现了。据说他一直生长在富裕的家庭,养父母手中有千万资产,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直到他偶然间听到,自己是被“买”来的,从那以后亲生父母成为了他心中的刺。经过一番鉴定,确定了吴少鹏就是当年被拐走的马江福。当时吴道明抱着儿子失声痛哭,而镜头中的吴少鹏表现出来的却是冷漠。

没有人明白,他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在被询问会选择在哪里生活时,他选择了沉默。与此同时,养父也希望他回家继承财产,面对这样的选择,吴少鹏选择了鱼和熊掌兼得。有人觉得这是对养恩的重视,也有人觉得这是利益的诱惑。

“买家”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不应该以亲情为“挡箭牌”。法律无情人有情,有的时候很多人宁愿枉法,也要得到情,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每个人都不应该去钻这样的空隙。那么你觉得,养父母是不是“买家”,在悲剧中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选择了亲生父母的符建涛我懂他们这14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