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年轻人应该如何理财
TUhjnbcbe - 2025/7/21 17:47:00

客观地讲,谈到理财,我们要把年轻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家底的年轻人,另一种是没家底的年轻人。

有家底的年轻人,理财方式应该是从家里拿一点无关痛痒的钱去练手和试错。

没家底的年轻人,理财先不谈,先认真谈谈怎么赚钱和积累理财的本金。

首先,对于有家底的年轻人,根据家底的大小不同,少则拿个一两万元,多则可以十几二十万,先练练手,试试错。

理财这件事情,对于有余钱的家庭,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理财就是一件终身的技能。因此,越早开始操练越好。

部分有家底的年轻人一定要先抛弃一个“赌气思维”,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钱,而不是伸手拿家里的钱。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赌气思维”,一般情况下,这么迫切想在家人面前证明自己挣钱能力的年轻人,都是自我感觉被父母管得太严,急于摆脱父母的管控。

我们这里不讨论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但是为人父母一定要注意,管教子女是为他们的长远人生好,不能管过头了把他们逼得逆反了。

“赌气思维”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跨代的接力赛。

从绝对意义上来讲,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公平的,有的年轻人出生在有家底的家庭里(比如一线城市一两套房),有的年轻人则出生在没有家底的家庭里(出生在农村地区,父母也没什么存款)。

让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活得到保障,并且尽可能越过越好,是刻在每个人基因里面的天性。所以我们才会传承财富给下一代。

而财富的传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资源一是时间,二是头脑。时间连贯不间断,就能利用复利原理产生指数增长的效力。而头脑,则是确保家庭财富不被投资昏招搞出巨大亏损、甚至灰飞烟灭。

基于这个道理,有家底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年纪轻轻就去学习理财呢!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经济社会,一辈子都要和财富打交道的,不然你不种田、不织布,哪儿来的饭吃、哪儿来的衣服穿!

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年轻人考进大学之后,父母就要有意识的提供一笔资金给孩子开始学习理财。当然,对于有家底的家庭,相信父母本身是有一定的投资见识的,那直接充当孩子的投资启蒙老师是非常合适的。

既然是有家底,又是所谓的理财,那么就不要去存银行了。适合非超级富豪家庭的理财方式,一般就是股票、基金、债券这三样。这些东西其实让孩子越早接触越好。

为什么要让年轻人尽早接触股票、基金、债券?本质上不是让年轻人去学习低买高卖的投机技巧,而是让他们通过从事证券投资,理解证券背后代表的企业和经济世界。

从单一股票角度来讲,这只股票的价格和近期波动趋势,就代表了股票背后的企业的经营情况。这个企业是做什么的,管理能力如何,有没有行业甚至世界级的领军人才,有多少核心技术。

了解这些信息的过程,已经把一个企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学习了一遍。请问年轻人上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找工作了!

越小年纪开始接触股票、接触商业世界、接触产业信息,那么经济社会的知识就会在一个年轻人(甚至青少年)的脑海中形成复利积累,像滚雪球一般的越滚越大。

就拿众所周知的股神巴菲特来说,大家都津津乐道他11岁就买了人生第一只股票。但是很少有人提及,他11岁就看遍了他能找到的股票投资相关书籍。这几十年的信息和知识积累,大家觉得巴菲特脑子里的投资和商业知识,是不是能够像开地图那样打游戏呢!

当我们从一只股票延伸到很多只股票,甚至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接触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了。

一只股票的涨跌可能是单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波动,当然同样可能是所谓庄家或者大资金在背后的人为操作。但是一千只、两千只股票的价格波动,肯定不是几个坐庄的大资金所能搅动的。那必然有更大的背景原因。

如果是大范围的普涨,那就要看整个社会层面是不是出现了所谓的资金放水,是不是官方在向经济系统提供流动性。那么为什么官方要打开资金供应的闸门?是经济运行困难,还是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这些问题是不是太大了?是不是看似和我们没关系?朋友们,宏观经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你们家有没有家底。社会层面如果出现资金大放水,我们是要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轻人应该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