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的说法已经过时了。养黏菌、入谷圈、穿汉服……在《时尚先生fine》六月刊头号玩家专题,我们发现周末可以有更多玩法,并在乐趣中找到了志趣。
没有比观察黏菌
更有意思的事情了
曳尾菌
知名科普博主
黏菌的一生存在不同的形态,时如气球,时如发丝,不断变幻。常人往往很难注意到它们,看到也多以为是苔藓或霉点,恨不得赶紧清理掉,更别提记录下这一切。但在曳尾菌的镜头里,这就是一个如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一般的缤纷世界。
曳尾菌是一名知名科普博主,年她一篇发表在《博物杂志》上的文章,让这些“像史莱姆一样”的生物走入大众视野。这几年,只是靠分享黏菌的视频和影像,她就吸引了多万粉丝,并正式从医药研发的岗位辞职,成为一名全职的博主。
在她的世界里,黏菌不仅是美丽的,也体现出惊人的智慧。它们会在食物之前“爬行”,寻找最优路线,画“铁路图”,也可以上演培养皿大逃脱,在迷宫中探索路线,寻找出口。它们喜欢吃麦片、平菇,会一点点将食物包围“吞下”,场面又惊悚又治愈。“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了。”曳尾菌说。
如今,曳尾菌居住在上海与苏州交接的乡村地区,虽然远离城市,对她却是格外的便利。每隔一两天,她就会只身前往周边的郊野、森林探索。找菌也是凭借长年累月的经验。
菌喜湿,又容易被阳光晒死,傍晚,靠近水源的地方更容易找到状态良好的菌。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难度极高、很看运气的一件事,很多菌对她而言,也是一期一遇。每次,她都是不带明确目的就出发,“想着要找什么样的菌,99%是要失望的”。
每次出行,她都会带上自己的相机和采集箱,里面划出很多小的格子,如果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就带回去养着。在她的工作室里,现在养着超过30盒各式各样的菌。它们来自她找到的腐叶树枝,甚至是牛粪。为了拍到更多新奇的、没见过的菌,她也会在网络上进行“有味道”的征集,让天南海北的网友帮她找野生动物的粪便。
受到她的影响,近几年,国内对此感兴趣的人数突然增多。养黏菌的场景甚至出现在电视剧《小舍得》当中。她成为淘宝上第一个出售黏菌核菌的卖家,售卖刚丝绒泡菌处于休眠的菌核。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近距离观察发现生物的神奇,都市隔绝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修复,人们开始对它产生兴趣,敬畏却不恐惧。正如曳尾菌最近的一条微博所说的,“人不能住鸽子笼,必须要脚踩泥土,日晒雨淋”。
入门指南第一步是识别。首先要对它感兴趣,弄清楚真菌是什么,黏菌是什么。最常见、最好养的菌是鳞钙皮菌,在小区或者公园的绿化带都能找到,用一个微距镜头就可以进行拍摄。
养黏菌最简易的方式,是从现成的菌核开始。菌核复苏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养肥、染色,在自制的迷宫中让它走出最优解,或者用食物摆出图案的骨架,让黏菌连线、画画。是温柔的浪,相对来说比较适合。装备的话,场地都可以租到。最难的是体能。在冲浪前可以多练核心,通常大家都以为手臂力量很重要,但如果核心力量不够,前几次课你可能在板上根本起不来。
注意事项养菌的时候要注意保温保湿,以及其他物种的入侵。比如,养真菌时,要注意消灭细菌;养黏菌时,要注意消灭真菌和细菌;从外面带来的腐木,也有可能会生虫。一些从外面带回来的素材可能存在滋生霉菌的情况,要注意不要吸入到体内,影响个人健康。
到海边去,在浪里见
MonicaGao
中国首位女子冲浪冠军,运动达人
有些人的人生是在风浪中成就的——比如浪人MonicaGuo。发亮的古铜肤色与大长腿并不能完全概括这位广西姑娘,她冲浪十二年有余,拿下过国内首个女子冲浪冠军,也曾加入中国冲浪国家队,为了推广这项运动创办了女子冲浪营。如今在万宁日月湾,你常常能看到她。
早在年,Monica因为电影《蓝色激情》而被冲浪吸引,前往香港大屿学习这项运动,那时冲浪在国内仍十分小众,只在海南聚集了一小撮爱好者,“十个指头都能数得过来”。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国内的年轻人爱上了乘风破浪,只需在海南三亚与万宁的海滩走上一圈,就能轻易找到浪人。
冲浪是什么?除了是一种爱好、是一项极限运动,在Monica眼里,冲浪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以冲浪运动为内核向外辐射,将电子乐、派对、滑板、健身、美黑等文化吸纳进来,形成了一种包容且无拘束的冲浪文化。“并不一定你要从事这个运动,才能留在这个圈子里,”Monica介绍道,“在整个世界的冲浪圈里,有一些人冲浪比较少,只要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就可以。”
现如今,冲浪爱好者在万宁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冲浪方式。除了常规的海上冲浪之外,还有热门的风筝冲浪与尾波冲浪可选。风筝冲浪将风筝与冲浪结合,利用风筝动力在海浪中获得速度感,冲浪时有如携带着一双巨大的翅膀在海浪中飞驰,体验感强但危险系数略高。而尾波冲浪则相对安全,由快艇牵引着浪人,通过快艇在船尾制造的浪花,便能达到浪花扑面的极速体验。“但玩尾波会比较贵哦”,Monica提醒。
许多人会问冲浪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以Monica多年的经验来看,还是要看个人能力。“我教过一个运动员,他是自由泳运动员,三节课就学会了,他有体力,他知道如何依靠惯性去运动,也知道如何借助海浪与躲避海浪。通常来说,男生需要三节课以上,女生需要五节课到十节课。”
而如果是完全的新手,不妨试试滑板冲浪,这大概是最安全的冲浪方式,无需下海,在室内场景中就能通过冲浪模拟器制造的水流过一把浪人的瘾。
入门指南首先选择好教练很重要,其次体能要练好,冲浪体能消耗很大。目前就海南来说,很多地方都适合初学者,夏天是温柔的浪,相对来说比较适合。装备的话,场地都可以租到。最难的是体能。在冲浪前可以多练核心,通常大家都以为手臂力量很重要,但如果核心力量不够,前几次课你可能在板上根本起不来。
注意事项拿板走向海边时,冲浪板要放在身体一侧或者头顶板,而不要放在身体前;冲浪时不要与大海做对抗,要借助海浪的力量,也要学会躲避海浪;学会正确保护自己,系好安全脚绳,被浪打到时用手捂住头,往后倒。
曾经的我很富有,直到入了谷圈
屋久杉
动漫爱好者,入谷2年
谷圈是什么?在日本,一部动漫作品发行后,官方通常会制作出售一系列相关的周边产品,这些产品被称为“谷子”(goods谐音),而谷圈就是其爱好者们聚集起来的圈子。屋久杉第一次接触谷圈是在年。那会儿她正为《我的英雄学院》中的重要角色欧尔麦特着迷。欧尔麦特的原型是DC宇宙中的超人,无坚不摧,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笑容。
他的能量治愈了当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的屋久杉,她开始在一些购物平台上搜索这个角色的周边产品,渐渐发现了谷圈的存在。三年下来,屋久杉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上万块人民币的金钱,也收获了几个柜子的周边。
谷圈的产品主要有吧唧(日语徽章的中文谐音)、立牌、钥匙扣、相卡(明信片)等类别,定价通常在30块人民币左右,但如果是热门角色的周边,后续的价格也可能会翻几倍甚至几十倍。由于国内的市场还没有很发达,动漫迷们目前的主要购入渠道还是找日本代购。
而在日常交流中,谷圈内部会有一系列“专业术语”。比如说食量,指的是购买力;捆绑,指的是一种购买模式,购买热门角色有时需要搭配购买冷门角色;拼盒,指的是当商家把不同角色封入一整盒中打包出售时,和其他人一起购买。
这些“专业术语”是爱好者们心照不宣的暗号,只有你进入这个圈子,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但更多的乐趣还是在动漫及周边产品本身,对于谷圈的人们而言,这些周边不只是摆件或配饰,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慰藉。他们对这些藏品小心翼翼,基本上只在角色生日或者某些假日期间,会拿出来拍照分享,更多时候则是收在柜中保存。
当然,谷圈也同样存在退圈这样的说法。有些是因为动漫完结热情褪去,也有的是因为个人原因,比如生活忙碌不再有时间维持。屋久杉暂时还没有产生过退圈的想法。对她而言,这些物品是她的充电器,“精神疲惫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就觉得最起码我为了买他的谷子,也要去挣钱、去好好生活。”
入门指南学会鉴别盗印谷,倒卖的高价谷,最好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带自己。
注意事项不要宣传盗印,如果实在想自制谷,绝对不能用它盈利,自己拿自制谷玩玩就好。
汉服,你衣柜里
最好看的那件衣服
桃木团子
曾任北大汉服社社长,入门10年
如今穿着汉服出街,不再是会被围观的新鲜事了。这和团子十年前入坑汉服的时候不太一样,那时候她跟着学校汉服社出去拍照,遇到不知情的路人,还会过来好奇地询问,你们是在拍戏吗?
团子开始接触汉服是在高中时代,她被汉服活动上飘飞的衣袂吸引了。进入大学后,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扎染的、黑白水墨式的细腰襦裙,上面点缀着墨色的梅花。到现在,各式的汉服已经占满了团子家的三个衣柜,它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团子会拿汉服裙子和短袖混搭着穿去上班,既方便出行,又能将汉服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汉服真正融入了团子的日常生活,这也符合她对汉服的心态——“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服饰,春夏秋冬有不同的款式、布料、保暖效果。我们不是完全模仿古代,而是让它复兴,融入现代社会”。
对于这位资深爱好者来说,汉服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更精彩的是背后的文化。进入大学的汉服社团之后,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分享,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像花朝节、上巳节重新鲜活起来;她流连于博物馆和研究文献之间,学习了许多服装形制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幸成为汉服社社长,在学校举办花朝节,因为吸引的围观人数过多,一度引起了学校宣传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