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不写书评了,讲个真实的关于人性的故事。
为了学写书评,曾经还交了元的学费,辛苦听了10多节课,我看这钱也跟扔了差不多。
因为教课的老师自己都不写书评了,写了也没有阅读量,天天在那发广告卖课,彻底掉到钱眼里了。她每天更新的内容,基本是围绕卖课,20多万的粉丝,每篇点赞量也不过10个8个的。自己都开溜了,我们买课的还在痴痴地做着通过文学之路赚钱的美梦,仍执迷不悟呢!
她总说自己通过写某本书的书评,三个月赚了6万元,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励志宝妈。至于真伪我也懒得去验证,一页一页翻她那过去的作品很累,但我当时确实相信了。她天天讲这个故事,作为卖课的背书,至少讲一年了。
看她现在的作品,干巴、枯燥、无味,还没有我写得好。原来的图文作品点击率低,又做起了视频,真人出镜,亲自上阵,絮絮叨叨,反复讲那3个月赚6万的故事,现代版的祥林嫂!感觉这6年来,她除了4年前的一本书赚6万的成就,然后就全是空白。
冬天,难得还在红
写不出来了,才思枯竭了,属于她的一段小时代结束了,就自然而然走上了卖课之路。卖课来钱快啊。现在人家卖课都年入6位数了,一个课程卖数年,照样吃得开。靠码字,靠这点流量,奶粉钱都不够。虽然都说自媒体写作要坚持,但是方向不对,输出质量不高,坚持能有什么用?谁是你的伯乐?
其实,我当时听她的课后练笔写的书评作业,她批改后给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我自己也认为写得不错。可是这种冷门的文学类作品,有多少人能耐心地看下去呢?也不要说别人浮躁了,我自己还不是一样?
图片源于网络
毕竟,物质财富到处涌溢的今天,消费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挑剔。精神文化消费同样如此,简单、直接的快乐最受大众拥戴。自己把握不了这类东西,不能抱怨消费者的不买账。想有市场和流量,就得媚俗。
言归正传,开始讲这个故事。我努力讲得清楚,明白,让大家一看就懂。当事人我都认识,也不能用激烈的言辞表达,只能忠述。
一、初相识
22年前,林先生毕业,进了一家小公司上班。先是在车间上班,包装、打码、装卸之类的体力活都干过。4个月后,公司内部招聘,林先生换了岗位,进入新部门。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时应聘进入该部门的同事钱先生。
钱先生生得高大威猛,之前在其它单位上班,来本公司之前已有数年工作经验。与钱先生相比,林先生当年刚毕业,人生第一份工作,小透明一个。但二人都是狂热的篮球爱好者,下班后经常相约打球。
一年四季皆苍翠
林先生身体瘦弱,但是脑子清晰,篮球动作规范、敏捷,大局观极好,传球线路清晰,这让心高气傲、对自己篮球水平相当自信的钱先生不得不服。两位篮球高手惺惺相惜,互相赏识,英雄相见恨晚。
一来二去,两人关系越来越近。后来发现,两人的女朋友竟然是近邻,两家人早已熟识,都是本区较早的居民,老门老户的本地人。钱先生和林先生二人老家都在外地,均为毕业后才到本地上班的新移民。
本身志趣相投,加上双方女朋友家庭相近,两人渐成好哥们。一起打球,一起喝酒、出差,回来带上各自女朋友,四人一起看电影,踏青,逛街,来回走动,大有成为三代世交的趋势。
草木无言
工作中,钱先生进步较快。因为已有几年的工作经验,知道如何与正确地领导相处,加上为人率直,稳重,工作中非常较真,逐渐被主管领导倚重,成为部门骨干。三年后成长为公司中层领导干部,年薪30万。
对于钱先生的快速进步,林先生既羡慕又心里不是滋味。这种感觉是真实的,林先生曾经不止一次直言不讳地告诉过我。但钱先生并不以为意,两人正常交往,喝酒,打球,两家还经常在一起聚餐,岁月如歌地流淌着。
冬天里难得的一抹翠绿
林先生这人讲话看似激进,愤青,嘴上绝不服输,但内心其实善良且软弱。看着别人不断上进,他也忍不住心动,但又很清楚自己的缺点,因为外表总给人一种无欲无求的感觉。他也不会为工作去拼,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外加有点假清高,绝不会去巴结人。
但是对于别人的进步,林先生还是赞赏的,鼓励别人去竞争,去努力,并积极出谋划策。这家伙冷眼看世界,对自己进步的事不作为、不上心,但是对别人的事倒是看得一清二楚,心里明镜似的,关键时候指点别人怎么走,倒还真管用。
林先生那时虽然职位不高,但是收入并不低。工作4年后,就在当地买了一套新房子并装修好准备结婚。
二、共投资
随着他们所在公司的年销售过亿,不知为何成立了一个投资公司,并且吸收员工个人投资入股。但是限制级别,只有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才有资格,钱先生的职务当时刚好具备。但是钱先生当时对这项投资兴趣不大,害怕有猫腻或风险。林先生非常想投,但是资格不够。
在林先生极力鼓动下,两人共同投了50万元,每人出资25万元。因为两人、两家当时处于非常友好的关系,林先生把自己积蓄及借款拼凑来的25万元直接交给了钱先生,以钱先生的名义在公司入了股。没有收条,没有字据。
这笔投资,当年就产生了分红,年收益率15—20%左右。钱先生领到分红后,两人各一半,公平合理,如此数年,两人互相信任,均相安无事。
冬天还在顽强结蕾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分红几年后,公司宣布退股。可能是有些领导比较贪婪,让中层以下的员工退出,他们高层能分到更多的红利,真相只有他们高层领导清楚。
退就退吧,没说的,钱先生收到退回的股本和最后一次红利后,仍然按照50%的比例,本金退给林先生,红利对半分。这笔投资及分红就这样圆满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林先生的预期,但是有胜于无,没有错过可能的机会,不留遗憾了。
三、天上掉馅饼
天上真有掉馅饼的事。钱先生和林先生在那家公司的共同投资,本金都一分不少地退完了,分红也清了,这事慢慢都成了过去。但是让所有参与那次投资的普通员工想不到的是:天上将掉下一个大馅饼,而他们都情好正张着嘴!
这家小公司突然召集所有当时参与那次投资的员工开会,每名投资人按原始投资金额数量给予10倍的补偿。为什么公司会无偿地莫名给这笔钱?当然有原因。具体什么原因,外人只能猜测涉及一笔大交易。但公司要求当事人不得透露,且都签了保密协议。
可能列位听后觉得这事跟假的一样,但这件事确实真实发生了。钱先生和林先生两人当时的合伙投资共50万,公司要白给他们补偿万。因为当时注册的投资人是钱先生,所以这笔钱名义上是返还给钱先生的。
冬天,难得还有花
白捡了万,完全意外之财。原先投的本金早已完全退回,本金金额目前只是个数据,作为返钱多少的参考。做梦也想不到此生会有此笔意外之财降落的钱先生狂喜,林先生也阵阵激动。
钱先生作为直接投资人去公司参加的会议,并签了协议,但他事后并未告诉林先生。林先生从别人处得知了这个与他有关系的好消息,就找到钱先生,意思很明白:当初两人共同投资的金额,这笔钱怎么得分我一点吧!
为了这笔钱,两人怎么交涉的,具体过程不太清楚,但最后的结果就是:林先生没有得到一分钱。林先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这笔投资的根源、动因、过程、逻辑、结果一个一个掰开揉碎了说,钱先生始终不为所动。
冬日一抹红
换谁也不甘心,林先生不依不饶,两人数年的友情,两家人两代的亲情都动用了,终究还是没用,林先生没有从钱先生那得到一个大子。
最重要的是,这笔共同投资及分红当年没有留下任何字据,全是个人对个人的良心账。即使诉诸法律,林先生都找不到证据。
四、断交反目
这样无结果的反复交涉,林先生很愤怒,但又没有办法,二人遂翻脸断交。林先生一直愤愤不平,数年过去后,每当喝酒多的时候,仍不自觉想起这件伤心事,不能自持。
因为他们公司后来确实把这笔钱给兑现了,按协议约定一分不少地兑现了。想像着钱先生独自拿到这笔巨款的时刻,林先生就烦躁不已。
冬天的倔强
听林说,当时像他们这种形式合伙投资入股的股东,不在少数。当时大部分投资的牵头人都给参股的亲戚、朋友、同事分了这笔钱,不是按原投资比例分的,后来形成了一个大家都认可并参照的分配方案:按投资比例的50%分的。
比如钱先生和林先生这笔投资,原始本金数量是50万,补偿万。每人投资比例50%,林先生应分万,但考虑到钱先生当时拥有的投资资格和直接投资人身份,应该多分,林先生少分,在原投资比例基础再上打五折,即万的一半,应分给林先生万。合情,合理。
象钱先生这样自己全部吞下所有补偿款,不给其它参股投资人分的,听说还有一位。其它的人基本都是按上述折后的默认标准分配的,平稳解决了这笔款的分配问题,皆大欢喜。不幸的林先生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本属于自己的银子化成了水。
五、结语
人性是复杂的,金钱、财富、贫穷和危难是检验人性的最好工具。
—END—
作者简介:我是“家在潢川”,一名如再生的冉阿让般忠于内心的70后。前18年从事线下销售,近5年转型电商销售。喜欢阅读、写作、摄影、平面设计。理想的生活状态是:白天尽职工作,晚上扎实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