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郊,有一个名叫卡特乌拉的贫民窟。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垃圾场,因为这里是整个南美洲最大的掩埋场和资源回收中心。
这里生活的居民无一例外地以捡垃圾为生。包括他们的房屋,也是由废弃物东拼西凑而成。
在常人看来,在这个巨大的垃圾场出生的儿童简直就是命运女神的弃儿,贫穷、疾病、*品、凶杀、暴力……如影随形。但就是从这样—个被上帝遗忘的贫民窟里,竟然孕育出一个将废弃物改造成乐器的世界级管弦乐团。
音乐的学习和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美妈之前学习古筝,一周一节课。两个月的学习下来我发现,如果平时不经常自觉、反复地练习,光靠老师上的那一节课,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如果没有这种坚持的毅力,那最好不要开始。
孩子也一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并非所有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时候该怎么做?一蹶不振、垂头丧气或是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逆境中更能看出人的智慧,遇到问题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只要肯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可以实现的。
这也是今天美妈要为大家推荐的以真实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励志成长绘本——《贫民窟的世界乐团》的主题。
就如一名乐队团员所说:“有人一出生就一无所缺,有些人则完全相反。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演奏音乐、回收垃圾,这就是我们的方式。
我们可能正一点一滴地在影响社会,同时也为卡特乌拉的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改变。”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情况再糟,生活总要继续,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仍不能放弃。
这些贫民窟的孩子看似一无所有,却从垃圾堆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更鼓舞、影响社会,带给更多人更宽广的视野,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很久很久以前……
是的,这个故事就像童话一样,
只是这里没有公主,没有国王,没有王后……
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前,在巴拉圭的贫民窟,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都靠捡垃圾为生。
巨大的翻斗卡车从大城市里运来上千吨的垃圾,堆得和山一样高。
贫民窟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去翻垃圾堆,
不放过任何可以卖的东西:纸张、塑料和金属。
这就是卡特乌拉小镇居民的生活,每一天连活下去都很难。
他们天天在垃圾堆里,没有饮用水,也没有像样的房子……这样的日子能有什么乐趣?
孩子们一边捡垃圾,一边问自己:“这就是我的人生吗?”
他们天天在垃圾堆里,没有饮用水,也没有像样的房子……这样的日子能有什么乐趣?
孩子们一边捡垃圾,一边问自己:“这就是我的人生吗?”
突然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魔法师。
不,不,他可不是什么魔法师,他只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他的名字叫法维欧·查韦斯。
他有一根魔法棒,哦,不对,他有一根乐团的指挥棒。
这些成天在垃圾堆里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经常打架,甚至开始吸*。
法维欧相信,音乐可以重新唤起他们对美的感受力,为生活点燃希望。
法维欧想教孩子们学习音乐,因为在他看来,音乐能给人带来幸福、愉悦和自由……
但是,没有乐器怎么学音乐呢?
购买乐器需要一大笔钱,而贫民窟最缺的,就是钱。
就在这时,一位手巧的爸爸说:“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乐器,我可以用桶来做鼓。”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主意好极了。
可是,鼓只能带来节奏,而一支乐团的演奏,需要完整的旋律,需要小提琴、大提琴、笛子、萨克斯……这些要从哪里来呢?
那位手巧的爸爸继续说:
“所有的乐器都是用木头、金属、丝线等材料做出来的,这些东西在垃圾场里都找得到。这有什么难的?我们可是垃圾王国的主人!”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从那天起,贫民窟的人们在捡垃圾的时候,不仅仅想着卖钱,还想着怎么制作乐器……
法维欧搭建了一个工作坊,人们把能做成乐器的材料收集起来,修补、切割、油漆和黏贴。
切开的油桶、焊接好的铁皮、钓鱼的丝线、断了的叉子……东拼西凑在一起,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阿布拉卡达布拉”——
第一把用垃圾做的小提琴就这样诞生了!
法维欧校准音色:嗦来拉咪,嗦来拉咪。
所有人都在听他的演奏,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大家的情绪在一点一点地变化……
最后,人群中爆发出阵热烈的掌声!
油桶和铁皮做成的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和真的小提琴一模一样!
加油干啊……加油!
把铜管焊接起来,把车钥匙装上去,一把萨克斯就这样做出来。
把旧衣柜的木板锯出形状,调好音色,一把吉他就这样做出来了。
然后是鼓、低音提琴、闪闪发光的笛子和小号……
所有的乐器都准备就绪,可以开始演奏了。
法维欧在墙上写下一句话:“快来吧,卡特乌拉小镇的孩子们,这里有免费的音乐课。”
这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上音乐课需要报名注册,而且不能无故缺课。
要想真的学会演奏,得经常练习,小心别走调,上课绝不能开小差!
万事开头难,但是难不倒有着天使般耐心的法维欧。
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因为,这是整个贫民窟的人齐心协力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情。
练习,再练习,排练,再排练,耐心、再多点耐心……
就这样反反复复,带来了一次次感动,一阵阵欢笑声。
渐渐地,在法维欧神奇的指挥棒下,
安德尔、阿达、卡若斯、索菲亚、胡安、约瑟……
在这些小小音乐家们的手指间,一首美丽的曲子流淌了出来。
快来,快来听我们的演奏会吧:
贫民窟变成了大剧院,
大家清扫、擦洗和装饰起了大厅……
乐团里孩子们的家长多么骄傲啊!
他们每个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来给孩子们加油、打气。
所有人都震惊了:
一堆破铜烂铁怎么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
垃圾竟然也能让人感受到美!
这一天,一支了不起的乐团诞生了,一个孩子说:“我们是再生乐团!”
再生乐团继续演奏,继续排练,因为法维欧把目光放得更长远。
他希望乐团不仅仪为贫民窟演奏,还可以巡回演出,让整个巴拉圭都看见这此曾经被放弃的孩子。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在巴拉圭的首都——亚松森一座富丽堂皇的演奏厅里,面向这个国家的“大人物”们,孩子们有了一次演出机会。
大家虽然有点怯场,但是在法维欧的指挥下开始演奏时,每一张脸都焕发出了光彩。
他们奏响的,不仅仅是音乐……
演出结束时,大家都激动极了。
观众们纷纷走上舞台,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
都想要看看用旧衣柜的木板做成的吉他、用生锈的铜管做成的萨克斯、
用铁皮做成的小提琴,还有那些技艺超群的孩子们。
不断有商家邀请他们去哥伦比亚演出,去巴拿马、巴西……当然,还有美国。
记者们都想要采访这支乐团,甚至还有导演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孩子们的爸爸和妈妈也受到了邀请,
所有这些捡垃圾的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乐团里的小小音乐家们对明天充满了期待。
音乐就像一把钥匙,为他们打开了美丽世界的大门。
法维欧,一个希望的播种者,
他和孩子们的“再生乐团”为卡特乌拉小镇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读了《贫民窟的世界乐团》之后,我不禁感慨生命的顽强与韧性。
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垃圾场之一,卡特乌拉小镇每天都有吨的城市垃圾涌入,堆得遍地都是——在街上,在河里,在家中后院,脏水在地上肆无忌惮地流淌。
人们对垃圾又爱,又恨。2,人围绕着这堆巨大的垃圾为生,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是在垃圾场里打工。
他们常常会从垃圾场里捡还能用的东西回家,甚至有些人的房子,都是由一件件地垃圾拼起来的。
在这个不通水也不通电的贫民窟,每个人都在艰难地生活着。
贫穷的现实和恶劣的环境,不仅让孩子们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还滋生了打架斗殴、酗酒、*品、帮派霸凌等更严重的青少年问题。
青少年的辍学率高达40%。
孩子们看不到希望,他们终日在垃圾场游荡,从垃圾堆里穿行而过,和垃圾为伴。
直到一个叫法维欧的环境工程师来到这里工作,才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
法维欧热爱音乐,从小就爱弹吉他。看着周围的孩子,法维欧下定决心要将音乐带进孩子们的生活。
他决定组建一个乐团。
在卡特乌拉小镇的贫苦人家眼里,音乐是“高贵的”,陌生的,遥不可及的。学音乐,就像一个不可能的梦。
法维欧说,像卡特乌拉这样的小镇,是一个不会有小提琴的地方,在这里,一把小提琴,甚至比一幢房子还贵。
想组乐团,买乐器是个大难题,孩子们的家实在太穷了。
这时候,垃圾场的一名工人尼古拉·高梅提议:
“我们为什么不从垃圾里找材料,自己做乐器呢?”
这名工人没有受过音乐熏陶,说不出任何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名字。他提出的建议,出自平时捡垃圾的本能,却让他成为制造乐器的灵*人物。
在他的巧手之下,孩子们慢慢地都拥有了自己的“垃圾”乐器:
用油漆罐、废木材做小提琴;
固定琴弦的,是废弃的叉子;
用大油漆桶做大提琴;
用X光片做成鼓面……
没有一个孩子介意自己手里拿的是垃圾做的乐器。
相反地,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此生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法维欧为这个乐团取名为“回收管弦乐团”,他说:
“这个世界给我们垃圾,我们报之以音乐。”
为了还原贫民窟孩子的生存境况,这本书的绘者,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得主利昂内尔·勒·尼瓦尼克用了特殊的拼贴画来诠释这个故事——真实的垃圾照片,黏土捏成的小人,颜料绘制的背景……
在压抑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垃圾堆上方,绘者给我们绘制了轻盈的蓝天白云,也许是为了避免读者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对尼瓦尼克来说,任何材料都可以用于创作:草、树皮、木头、石头、绳子、黏土、橡皮泥、废铁……甚至牛粪。
然而,只有乐器还不够,一个由破烂乐器组成的乐团,一群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孩子,一个仅仅当过教会唱诗班指挥的老师,他们能演奏出怎样的音乐?
法维欧说,他并没有幻想培养孩子们成为音乐家,他只是希望:
这群曾经只拥有垃圾的孩子,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音乐的力量是无限的,只要你对它足够热爱,你的琴声就不会说谎。
乐团的孩子们在简陋的环境下,认真排练的劲头,不输给任何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
这促使平时对孩子们温柔的法维欧老师,在排练时也严格起来。
孩子们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还要更用功,一有空就练习演奏,即使是坐在那么脏的垃圾堆上。
音乐不分贫穷贵贱。这群拿着最破的乐器的孩子,演奏出了最纯粹的音乐。
在充满想象力的拼贴画中,月光下,孩子们踏上了一条从简陋屋门延伸出的音乐之路。
“每当我拉起小提琴,就仿佛生活在别处……那里有蓝天、旷野、大片的绿色,没有垃圾,没有污染……”乐团里的小提琴手阿达·里欧斯说。
是的,垃圾不只是脏和臭的代表,也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再污秽的角落里,依然可以生出惊人的美丽。
渐渐地,他们从在荒地上排练,到拥有了一间简陋的小镇音乐教室。虽然,窗户还是破的。
凭着这堆破铜烂铁,他们从垃圾堆里爬出来,走上了全世界的舞台。
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个特别的乐团,邀请他们去演出。
他们到了维也纳演奏厅。
他们受邀到巴西音乐厅演出。
全世界的人们为之动容,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感谢这个不平凡的乐团带来的感动。
这个小小的贫民窟乐团,用自己演奏的音乐,鼓舞了全世界。
“不是住在平民窟,就该什么都不做。”
在卡特乌拉,有个家庭,其中大部分家庭,生活水平都处于贫困线以下。
一个乐团能给一个小镇带来怎样的改变?
从年成立,再到拥有小镇音乐教室,先后有超过个孩子在这里学习音乐。法维欧希望的是能以音乐为桥梁,打开孩子们通往世界的大门,给他们的人生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对贫民窟的孩子来说,音乐就像漫长的黑暗中,那一缕带着希望的曙光。
那些曾经每天在垃圾堆里无所事事的孩子,如今已经可以骄傲地对着镜头,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乐器。
曾经卡特乌拉小镇的青少年犯罪率和辍学率一样居高不下。在路边和垃圾堆里,“混混”男孩们终日闲晃。许多女孩辍学打工后,陷入早孕、堕胎的黑暗生活中。
卡特乌拉小镇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在一次水灾中,小提琴手丹尼尔和家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
乐团用平时演出挣的钱,在音乐教室的附近,给丹尼尔和她的家人建了新房子,并为已经无力负担女儿学费的家庭,支付了丹尼尔上普通学校的费用。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法维欧用乐团到世界各地演出的费用,向当地共捐了10万多欧元,用来帮助失学儿童,重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回收管弦乐团切切实实地改变了卡特乌拉小镇的人们的生活。孩子们通过音乐,重塑了自信,也重塑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的世界里,不是只有垃圾了,还有音乐,温暖,善良,爱。
孩子们说:
“我们虽然住在贫穷窟,但就像法维欧老师说的,不是住在平民窟什么都没有,就该什么都不做。我的生命因为参加管弦乐团改变了很多。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音乐家演奏,我希望有朝一日也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因为经济因素,没钱上学,无法实现。现在我可以参加乐团,可以在台上表演,也有人教我音乐。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有人一出生就一无所缺,有些人则完全相反。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演奏音乐、回收垃圾,这就是我们的方式。”
回收管弦乐团的故事还在继续,一切在变得更好,每一个喜欢音乐的孩子,都不会被辜负。
即使你现在怀疑自己一无所有,也不可能比这群孩子拥有的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我们的孩子也许从来不知道在外面的世界还有如此多每天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的同龄人,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停滞不前,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就弄情绪,殊不知他们今天拥有的生活是别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的。
所以,当你的孩子说“我做不到”时,让他读一读这本书。
当他想放弃时,让他看看那些孩子。
即使我们处在不利的处境下,也请怀抱着美好的梦想。
加油吧!
好了,今天的美妈推荐就到这里了,赶快打开美妈讲绘本app开启今天的阅读之旅吧~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