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到樟树不齐,
药不过樟树不灵。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的南缘,自古为“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樟树在三国时开始出现药摊,唐代则辟有药墟,至宋代已形成药市,明代获得“药码头”之称,入清以后,樟树成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从业的“樟帮”帮规严明,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精益求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樟树药俗。民国时,中医受到限制,中药销路断绝,药材的生产和交易均呈衰败之势,即便如此,樟树仍能继续保持其全省药材总市场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樟树一年一度都会举行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参与地域之广,来者之众,成交品种、金额之多,均居全国南北药材市场之冠,于是樟树“药都”之名渐起,深为海内外药界同仁所推崇。
樟树药俗包括药材交易风俗、中药炮制、药膳、药业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小视。时至今日,药业仍是樟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源远流长的药业历史,不仅孕育了閤皂山、三皇宫等药业胜迹,也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药都药膳就是代表之一。从东汉道学家葛玄在樟树閤皂山精练九转还*丹开始,就已经形成了药、食两用概念。唐代药王孙思邈进一步发展樟树药都药膳,他在著作《千金要方·食疗》中写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速、凭必思于药。不知食宜者、不易以存生也;不知药忌者不能以防疾也、斯之之事,有灵之要也”,用辩证法阐述药、食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药都药膳的起源和传承,樟树流传着不少故事。据传,有一年閤皂山时疾流行,不少老百姓染上后上呕下泻、茶饭不思,严重的几日后便虚脱而死,葛玄见此情景,除了给老百姓服用丹药外还教他们生食大蒜子,用马齿苋炖汤食用,终见成效。“三国”时,曹操因患偏头风,便派人来樟树寻医问药,访得天麻童子鸡一方,曹操服用后缓解了头痛。除了这些传说故事之外,樟树许多老百姓都略懂一些药食相配的知识,如:用川贝母加冰糖炖雪梨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用豆豉、葱头、生姜制作椒葱汤面治风寒感冒;用生大蒜治肠道痢疾;用干姜、陈皮烧狗肉治疗虚症等等。药膳的起源发展和民间传承为后人制作药都药膳奠定了有力的基础。经过历代中医师、中药师、烹饪师的不断探索,药都药膳逐渐发展成为极具樟树地方特色的养生美食,被誉为“药中瑰宝、食中奇珍”。药都药膳配方严格、选料严谨。对药材的选料,要求炮制精细、无假无霉变;对食物原料,要求无公害、新鲜,两者相配要防止食物相克,切配精细、配方合理,火候到家、烹制得当,才能使其成为色、香、味、形、器俱佳的达到一定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现如今,药都药膳制品大致可分为药菜、药点、药茶、药饮(包括冷饮)、药酒等余个品种。年初,樟树市成立了烹饪协会,时任协会会长的熊晓鹏先生带领一班后起之秀全面地将药都药膳发展起来。后来,又单独成立了江西樟树药都药膳研究会,由名中医师、中药师、烹调师及各大酒店主要负责人,专门研究、挖掘、创新药都药膳,现已有药膳菜谱近道,并陆续在《中华美食药膳》杂志发表。8年,樟树举办了首届“中国药都国际药膳养生文化旅游节”,邀请了美国、韩国等海内外余名烹饪大师、营养专家和美食专家参与,反响热烈。如果想来品尝药膳的朋友,
欢迎来到江西樟树。
这里的药膳各种各样,
都有各自的独特味道与疗效。
(非原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