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去了一趟深圳,进入了比亚迪坪山工厂,来到了响当当的六角大楼,给大家挖掘了很多关于比亚迪的重磅消息。比如:
YYDS,比亚迪为何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有什么启发?
近距离观看比亚迪针刺实验,有什么感受?
你知道三星华为小米等其实都是比亚迪的客户吗?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赚了多少钱?
比亚迪的员工为什么爱买比亚迪的汽车,是真爱吗?
YYDS,比亚迪为何每一步都能踩在风口上?有什么启发?
首先我要告诉你,比亚迪是一家非常神奇的企业,真的,特别神!这家成立于年的企业已经26岁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风口都被他踩上了。通讯电子普及化的风口他赶上了,汽车普及化的风口他赶上了,“碳中和”和新能源的风口他赶上了,半导体的风口他也赶上了……后面还有什么风口我不清楚,但我相信,比亚迪一定不会缺席。要说比亚迪为何这么神奇,这就要从26年前说起了。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镍镉电池是全球领先的,但国外供应商过于垄断、价格又很高、交货周期长,对那时候中国来说,我们缺这样的产业。王传福先生大约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他看到了市场的机会,就从体制内毅然决然的辞职下海了,也就是从年开始,比亚迪从做电池起家。
当时呢,他也买不起日本全套的自动化的生产线,也没这个技术能力,于是,他就把生产线切割成几十个人工的流程去做,做出来的电池品质和日本差不多,成本比日本要低很多,从而快速的切进了镍镉电池这个市场。
王传福(前左二)陪同客户参观工厂(资料照片)
镍镉电池用在哪儿呢?就是用在当时的大哥大上,看过那个时期香港电影的同学都会知道,那时候当大哥的、当老板的都要拿个大哥大,比现在我们人人手里都拿着的手机威风霸气多了,那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比亚迪也就是从从移动通讯的零部件开始,进入了这个电子产业。
把电池做大做强之后,搁别人可能就生产手机了,比亚迪在技术上也完全可以做到。毕竟啊那时候很多人都能看出来,随着技术进步,手机的成本肯定会降低,会普及,这是摩尔定律,可比亚迪的掌舵者并不是一般人,他不做手机。因为做手机就等于和自己的客户抢生意,那做什么呢,王传福说呢,每个手机都要穿衣服,就是它的后盖、背壳,我们就做这个精密加工;每个手机上都有按键,我们就去做按键。通过一系列的为别人做嫁衣,比亚迪就做大做强了,上市了。
通过这一点呢,我们也可以看出王传福是一个非常有格局有智慧的人。
比亚迪有钱了,下一步肯定是多元化对吧!那做什么呢,对于当时的比亚迪来说,他的电子业务是TOB的,王传福非常希望做一个TOC的业务。当时放在他桌面上的投资项目不少,最后他选中了面临崩溃的秦川汽车这个投资标的,于是年1月秦川汽车把公司77%的股份作价2.7个亿卖给了比亚迪。其实当时很多人反对这次收购,包括比亚迪的投资人和高管,比亚迪的股价也跌了很多。为什么反对呢,因为那时候国产汽车并不怎么好卖,据说秦川汽车那时候一辆车的利润只有40块钱,普通老百姓也消费不起汽车。
不过,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体现了王传福的长远眼光,因为年中国加入世贸,也是年,人大在十一五纲要中明确写了“鼓励汽车进入家庭”这八个字。王传福*的就是未来汽车的普及。我相信,有这方面的原因,但王传福想的更深,他给高管与投资人的汽车赛道突围秘籍是三个字: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汽车。
现在,中国有70%的石油需要进口,国际上有一个能源红线,超过50%就意味着你国家的能源存在安全风险,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汽车的消耗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如果能解决汽车的消耗,那就可以极大的缓解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精准的确定发展新能源汽车背后的一个深刻的原因。但是,在年的时候,王传福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或许是隐隐约约,或许是不全面的想法,但比亚迪就是选择了汽车赛道。
之后,大家也看到了,年比亚迪量产了世界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有人说了,不是丰田吗?真不是,丰田是混合动力,不是插电式。年,搭载第二代DM技术的比亚迪秦面世了,零百加速低于五秒、四驱、百公里油耗低于两升,被比亚迪叫做技术,当时它的加速性能可以和百万级的性能车去媲美。年,搭载第三代DM技术的唐上市,经济性、平顺性、NVH更好。到了年和年的时候,比亚迪正式的将DM技术分为了两个脉络,一个是主打性能的DM-P,是在DM3.0的基础上做了升级。那么另外一个呢是主打经济的DM-i,DM-i的亏电油耗,百公里亏电油耗可以低到3.8升。DM-i超级混动今年上市之后就受到了热捧,现在整个的车型的订单是超过了15万,已经交付了5万台,那么还有10万台在等待交付,想买不,不等两三个月真的提不到车,真的就这么火爆。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和日系车混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电为主的超级混动,发动机的主要工作是发电。有人就问了,合资车企、外资车企也可以这么做啊?是可以做,但是时间会很长,需要三五年才能做出来,第二,成本高,根本不可能卖到比亚迪这样的价格。整合全部的供应链做出这些东西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是很高的,也就是比亚迪,全产业链几乎都做,成本还低,才能这么强悍。好了,我少吹点比亚迪的DM-i,还是接着说风口的事情。
新能源汽车解决的是能源的终端使用的问题,那么电从哪里来?怎么解决电的来源,火电的比重正在降低,国家也不批新的火电站了。大力发展水电是一个方向,咱们国家海拔落差大,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地热资源和风力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来源。还有一个是沙漠,中国1%的沙漠面积,如果铺上太阳能面板,全中国的电都够用,所以中国是很有机会在能源的取出方式上实现完全清洁化的国家,所以,做光伏也是比亚迪的主要产业之一。
那么比亚迪解决了能源的取出、解决了能源的终端利用,还有就是中间环节需要解决——能源的储存问题,解决能源储存才能形成一个闭环。比亚迪的布局就是储能。这么一看,比亚迪的新能源事业就是利用光伏完成能源的取出,用储能电站完成能源的存储,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家说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完了这些之后,比亚迪就考虑怎么样让这个能源的利用效率更高?
比亚迪汽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郑羽先生是这么说的:三体的最后说太阳系文明被高位文明拍成了一个二级文明,然后毁灭了。其实每天城市都会面临两次拥堵,就是早高峰和晚高峰,除此之外的时间,我们生活在写字楼里面,住宅里面,属于三维的立体的空间,但是到了早高峰和晚高峰的时候,好了,在一个非常固定的时间段,大家基本所有人全都拍到了一个平面上,变成二维了,所以他很痛苦,是吧?怎么办?怎么把它从二维拉回到三维,比亚迪的思路是轨道交通,这有没有可能使出行成为三维呢?这就是比亚迪的轨道交通事业,比亚迪的云轨云巴可以把轨道交通从二维平面拉到三维立体层面,那么这样用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去解决交通问题,同时他们都是使用电的。比亚迪在电的取出、电的存储、电的使用上又有一个大循环。
还有一个就是半导体的风口,从去年的第三季度到今年,芯片一直是个热词,不只是IT产业,有些车企也断了芯片供应。国家提出的大方向是芯片要实现完全的自主化。在IGBT方面,比亚迪年就组建了研发团队,年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年就获得了国家的科技成果鉴定,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可以说,这些重大的风口比亚迪都赶上了。
原因是什么呢?郑羽说,这是因为比亚迪一直在用“技术服务于战略”,他说,本质上我们在技术这块的投入是非常多的,我们有一面墙是亚洲最大的专利墙,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秉承的就是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我们对外竞争靠的就是技术,中国汽车品牌的技术,如果我们自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我们的技术研发人员超过3.5万人,覆盖了整个相当于汽车的全产业链,包括零部件层面,我们都可以自己干。那么在研发投入占营收的占比上,我们也是全球领先,也领先于一些大家熟知的一些国际性的大品牌。那么在公司转型期可能是、14年的时候,我们的净利润可能只有四个亿,但是那些年份我们的研发投入还是几十亿、几十亿的投入,我们始终把技术的研发这种战略的前瞻摆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现在我们的专利授权超过了2.1万项,我们的申请专利是超过3万项的,那么业内汽车里面我们是第一,同时呢我们是中国强平均的七倍。
他还说,我们长久以来都是用技术创新去作为我们对外竞争的一个核心抓手,我们内部有一个技术鱼池,这个技术鱼池里面我们养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的鱼,有的是小鱼,还有一些是鲸鱼、鲨鱼这样的大鱼,比如刀片电池,比如DM-i的技术,这些都是大的鱼。
好了,看了比亚迪的26年成长史,你想到了什么?在能源事业上,还有哪些机会和风口可以让我们扶摇直上啊,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