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新之AKIRA
观察者网编辑、《新之说》主讲人
还有几个小时,年的电影国庆档就正式开始了,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目前都怀着好奇又有点忐忑的心态在等待电影《 》的正式上映。无论是目前中国电影商业市场的一片惨淡还是中美在现实中战略博弈的风云诡谲,都使得这部片子的出现无论是从官方层面还是业界层面都是不折不扣的“倾尽全力”、“不计工本”砸出了最豪华整容。
前几天我看到有文章依然在用几年前院线商业电影的思维来估算这部片子——诸如投资多少亿,票房要达到多少亿才能回本云云——但是说实话,《 》这部片子完全不能套进这样的公式来衡量。因为如果是疫情前那种商业大片的模式,这部电影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凑出来的局”——在导演中心制的中国电影界,没有投资方愿意或者有能力把华语电影界最当红、最有影响力、分开来单人能执导30亿级别票房的三位导演(陈凯歌说实话目前的票房能力差点)凑到一起拍一部电影,然后把两部电影上下集的素材剪成一部3个小时长度的电影(从排片角度损失多少金钱难以估量),更不用说此片的演员阵容、兰晓龙珍藏多年的剧本等等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数十年未见的国家层面的“饼”,投入了这么多,幕后大Boss所要追求的根本不是斩获多少多少亿的票房,或是拯救当前的电影市场(疫情之下全球电影市场都是哀鸿遍野,救不救只关乎业内人的利益,整体文化意义不大),而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倾时代之力做出一个可以达到一定高度、像《谁是最可爱的人》《英雄儿女》那样可以流传下去,多年之后仍然被人记住和想念的文艺作品。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大概已经有答案了,这也是我内心一直比较忐忑的原因——这个答案之下,电影的最终成片能做到何种程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先上我的预测结论:《 》会成为国庆档的“爆款”电影,整体质量也会非常精良,能够获得大部分观众的认同,但不足以成为那种“传世名作”。
当然,截至我写这篇的时候,我还没有看到正片,所以仅仅在这里结合已经看到的信息和我自己非常主观的想法列出几个“不安定因素”:
1.大环境因素
任何文艺作品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的大环境而“一枝独秀”,缔造“名作”的与其说是她的作者,不如说是其所处的时代。这一点是被历史检验过,几乎没有例外的。而如今的中国文艺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几乎是“万马齐喑”,往前追溯是持续十年的“慢性萧条”,无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时尚、流行文化,都出不了像样的东西。哪怕是最“肤浅”的帅哥美女,都比几十年前的要丑很多。
这里不“拉踩”,说实话不独中国是这样,放眼全球皆是如此,上面那段话拿来形容美国文艺界同样适用——没有了才情、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审美、也没有了浪潮(此时韩国人也需要站出来说:“俺们独自美丽思密达”)
在这样一个悲怆的环境中,口味被上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典作品养“刁”了的一部分人,和口味被注水的嘈杂肥料养“废”的另一部分人,本身就是割裂矛盾的。而冥冥之中难以超脱世外的文艺工作者们又能炮制出怎样一顿“大餐”呢?
2.“拼盘大法”的噩梦
关于中国*金档期的商业拼盘电影,之前我有详细说过,这里不赘述了。总之,为了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同时兜底求稳健,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节疯狂地爱上了拼盘电影,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用一种看待“理财产品”的心态去运营电影,把一部电影做成了“混合型基金”。
最典型的就是《我和我的XX》系列。
当然,《 》不算典型的拼盘电影。它更像是上面派了一个任务,领导非常重视,调了三个骨干组成团队一起来把这个项目搞好。客观来看,这三位导演确实如果各自发挥长处是可以起到1+1+13的效果,让电影减少短板的风险,更加好看的(陈凯歌的浪漫情怀、徐克的奇思妙想、林超贤的动作场面),从这个角度乐观地看可以作为本片的潜在优点。
但是,另一个角度来看,让我感到忐忑和不安的一点在于,这样的电影会成为一部“好看”的电影,但未必能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就像是写文章,一篇传世的佳作一定会有一个贯穿全片的“气”,“神”不散方能“一气呵成”,让人读了痛快淋漓。就好比如果你拉来罗贯中、施耐庵和曹雪芹,给他们十年时间合写一部小说,我敢保证必不能超过《三国》《水浒》《红楼》的任何一部。同样,如果你给世界影视上的任何一个大导演一个机会,无限资源,来全力拍一部一生的最佳作品,他们也必然不会愿意让任何其他人染指,“联合执导”。
这就是“创业者”和“打工人”的区别。从这个角度看,《 》成为一个工业佳作易而成为传世名作难。
3.导演
对于三位导演,目前来说被吐槽最多的是陈凯歌,除了对他国籍、立场等等的质疑,更多的是最近的几十年他顶着“大导演”的名头搞出了太多让观众莫名其妙的电影,实在让观众对于他讲故事的水平和对电影的把控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不过也有人挽尊,认为只要陈大导演不碰剧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大师)相比之下徐克、林超贤是广大观众比较“放心”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这两位一直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化大片”的扛旗人物,也交过另大众满意的“主旋律”作业——《智取威虎山》和《红海行动》,观众觉得抗美援朝题材交到他们手里不会崩。
陈凯歌相信大家已经骂过很多了,我就略过不谈了。其实,我觉得徐克和林超贤两位香港导演也会成为《 》的“不安定因素”。
虽然,我个人非常喜欢徐克版《智取威虎山》和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而且如果让我客观评论电影的成片质量,我认为当年同一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动》要明显高于名声赫赫的《战狼2》。但是,《智取威虎山》和《红海行动》依然不是真正的主旋律,而是以*旅为背景、主旋律为旗号的武侠片。
徐克是香港新派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这一点毋庸置疑,很多观众不知道的是,香港电影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类型片——枪战/警匪片《英雄本色》也是徐克监制的,徐老怪是这部电影的灵*人物。林超贤也是典型的警匪片、黑帮片起家的香港导演。其实,纵观80年代至今的香港电影,无论是新武侠还是警匪、枪战、黑帮,归根结底都是“从武侠中来到武侠中去”,武侠情节,或者说香港文人50年代到70年代的通俗武侠小说文学永远是香港电影的“底色”——身不由己的江湖、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试图牵绊、正邪的对立模糊、悲剧色彩的英雄美人爱情、青梅竹马的成长最后在血肉横飞中走向幻灭……无论你手上拿的是剑还是无限子弹的手枪,无论你的兄弟是少年时一起练武的小师弟还是在街头一起当混混时的发小、无论那2个让你左右为难的女人是小师妹VS魔教妖女还是青梅竹马VS性感大嫂,无论你所在的是江湖门派还是香港帮派……
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刨去所有设定你就会发现,徐克版《智取威虎山》就是一个乔峰式的无敌侠客勇闯恶人巢穴的惊险故事,而《红海行动》则是一个类似“七剑下天山”——一组不同属性、不同性格、各自怀有各自绝招的侠客在绝境中大战人多势众的魔教的故事。
好看吗?真的好看。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电影院看到精彩环生的故事、华丽刺激的特效、让你流泪的爱恨情仇这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能够回来写一波反馈“好看,买票不亏!”
但是如果我们对比那些历经时代而不褪色,激励和鼓舞一代代人,把一种精神以电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那些来自上个时代的主旋律影片,总是觉得少了什么,“没有那个味道”。
答案很简单,我曾经在点评《 》的视频节目中这样描述这些“商业主旋律”所缺失的东西——
中国*队是一支怎样的*队?
他们为何而战?
我想,无论是陈凯歌、徐克还是林超贤,他们都难以很好地回答和诠释这个问题。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锅,这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共同的特点。
这批电影人在艺术风格的形成时期是被“好莱坞样板戏”给“喂”大的。在他们事业的发展期又深受后冷战时期好莱坞繁荣的商业电影文化熏陶,同时把学习借鉴后者作为天然的正确和毕生的追求。
再这样的背景下让这一代精英去诠释 、去诠释抗美援朝,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主要“燃点”和“泪点”大概率会集中在战友情、兄弟情、残酷的战争、牺牲的惨烈、畅想美好的和平时期、家乡的田园牧歌,我看不到了,你们替我去看……“我们为何而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基本上会止步于“要让家乡人过上好日子”“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受了这么多年苦,不能让孩子们再受苦”至于“人民*队是一支怎样的*队”答案也许是“是一支充满了战友兄弟情、战斗力非常强大意志非常顽强的*队”
以上这些对不对,真不真实,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这些也确实是老一辈最朴素的真实,没毛病。而且我如果去看,一定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电影院里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发出同样的感慨——“我们的前辈太不容易了,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珍惜美好生活”
但是,如果这部反映抗美援朝的《 》要超越一部“优秀商业片”成为“传世经典”,只讲到这个程度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讲点什么?我想大家心知肚明,可惜对于导演们来说,要让他们表现出来,太难了,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必要,或者说他们认为“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中国观众不爱看这个”(这里岔开一句,其实前面提到的“好莱坞样板戏”是很注重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信仰的伟大,“为什么而战”的,但是传到第三世界国家,这个“信仰”只能是the信仰了,theother信仰就是*治不正确,是不艺术,那一代的文化精英也没有这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自信)
4.观众
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观众永远不会错”“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这里如果我要说观众其实也是“不安定因素”之一有可能会犯了大不敬之罪。
但是,观众作为一个整体,他可以是票房统计中的一个数字。但是作为拥有各自独立艺术审美的个体,其实当前中国观众对于“主旋律”的看法和期待还是非常割裂的。
先说一类人,就是*迷群体和战争史专家/爱好者,这批人是《 》预告片出来后最先站出来质疑的。他们对于一部抗美援朝主旋律电影的需求是希望看到电影工业下高度还原的 战术和战争史细节,如果没有做到则是不合格。这类群体在互联网的特定环境下会浓度很高,占据话语的主流,不过放到数十亿人中来还是太过稀薄,所以这里暂时按下不表。相信风闻里陆续会出非常专业详尽的讨论。
再来说说剩下的人。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观影者。
虽然我没有看正片,这一周来我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