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013年,老人病重住院,银行要求本人来
TUhjnbcbe - 2022/11/8 21:21:00

“情况就是这样,是银行害死我老爹的。”

说话的这个男人叫邓汉林,提到自己刚刚故去的父亲时,他表情略带伤感,可一旦提到银行二字,他的脸上又可以清楚地看出怒火。

银行会害死人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邓汉林的话到底可不可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与事件有关的多方各自的说法吧!

邓汉林的描述

我叫邓汉林,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民工,大半辈子以来,我没有一天不在努力赚钱,可事实却是仅仅依靠体力去赚钱,充其量只能保证养家糊口。

如今我还娶了媳妇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的负担就更重了,每个夜晚躺在床上,想到白天受到的那些待遇,工头的怒斥、老板的白眼,只能暗自感叹。

“没办法,谁叫咱没出息呢!活该受罪!”

打工这么多年,尽管我已经尽最大努力省吃俭用,可存折上的数字依旧小得可怜,我不怨恨这个社会,只恨自己没出息。看一直老实本分的我,这次实在是被银行的工作人员给逼急了!

事情发生在年的时候,这一年我老爹邓锦芳突然中风,情况很是严重,我和家里的兄弟姊妹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回家。

医院后,我有一个最深刻的体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大的财富,医院的花费实在是太高了,根本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

第一次缴费的时候,我胆战心惊地拿着兄弟姊妹们凑来的钱走进医生的办公室,一看费用单我直吸冷气,仅一次费用就顶的上我一个月工资,老爹要是再不好起来,这个家怕是要被拖垮了。

“医生,我父亲的情况怎么样?需要住院多久呢?”

医生的回复含糊不清,只是告诉我要看情况,并且要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医生的回复,我不知道是老爹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还是后续医疗费是个无底洞?

虽然心中非常不解,但是我却不敢继续问下去,因为任何一种结果我都承受不了。

这些话我没有转告给其他兄弟姐妹,因为我有些自责,老爹的身体一直不好,虽然我们一直有寄钱回来让他买药,可他却心疼钱,很多时候都故意少买药。

正是因为如此,他这次中风才导致多种并发症一起病发,最后甚至连说话都很困难。

医院,花钱治病这本就是天理,让我真正怨恨的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他们家里的人难道从来不生病吗?从来就没有急需要用钱的时候吗?

医院后,我们身上的钱快要花光了,这么久没去工作,工资自然也是一分没有,媳妇不断地催促着我,说老板因为我误工太久要开除我,而正在我手足无措之时,老爹突然开口了。

“汉林,你去家里枕头下把我的存折拿出来,里面有几万块钱,用来交医药费吧。”

老爹的话让我鼻子一酸,看来这些年他把我们的寄回来的钱一直存着,我越发为自己的无能感到自责。

可时间容不得我继续悲伤,我赶紧去家里找到存折,并带上父亲的两张不同名字的身份证往银行跑去。

(在几十年前,警察录入人名时基本采用手写,这就导致很多名字错误,所以才把父亲的名字由邓锦芳写成了邓锦方。)

我发誓,我从未见过如此不通情理的人。

那日,我赶到银行取钱时,遭到了工作人员的阻拦,原因是老爹两张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需要村委会开具证明才能取到钱。

此时,我还觉得没什么事,毕竟是确实是我们这边的问题,可当我开好证明后再回到银行,他居然告诉我还得去派出所开个证明。

“为啥不一次把话讲完?当真看我穿得差就低看一眼吗?”

为了尽快取到钱,我还是照做了,没想到他们居然提出了一个更无理的要求——要求本人来取款。

这不是为难人吗?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有的老师为了不让学生请假,就说身体不舒服的必须本人来请假,可本人能来那就说明身体没什么大事,不予请假。

我瞬间怒火中烧,言语中也确实有些过激,不过相信明眼人应该都能理解,这可是救命钱!

谁知道此时来了个银行的经理,他了解事情后不仅不帮忙,还开始嘲讽我:“你这折子里就几万块,你急用钱就去借啊,我们按规章办事,你也不特殊。”

面对记者,邓汉林情绪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精力,此时的他不仅焦急万分,而且感受到了侮辱。可是当记者找到银行经理的时候,却又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银行经理的描述

“这人说话真的很艺术,把自己想放大的地方放大,某些细节却故意不说,这不纯纯撒谎吗?”

在该银行经理的描述下,事件的正反性似乎颠倒过来了。

首先,邓汉林先生说我们让他跑了两次去开证明就是撒谎,我们银行工作讲究效率,他跑两次我们就得说两次,我们与他无冤无仇,何必损人不利己?

其次,我们所说的让本人来取钱,也并非为难,因为我们是按照银行的规章制度办事,他的存折又没有密码,仅仅拿着身份证和证明就把客户的钱取走,我们怎么知道他不是骗子?万一身份证是捡的或者偷的呢?至于证明,骗子同样可以伪造!

如果非要说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话,我们银行也不是没有人情味,因为他从头到尾就只说他父亲生病了,至于病到哪种程度也没说,再说了我们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他自己也没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还有,他所谓的我侮辱他,这个是确实,我是说过让他去借钱,那是因为他一直出言不逊,我也不能一直忍着,他有脾气,我还火大呢!

事件升级,邓锦芳猝死银行门口

在这一部分中,双方的描述基本一致。

邓汉林因为银行要求本人取钱后,与银行工作人员吵闹了一番,他一想医院岌岌可危,又想到自己所遭受的待遇,心里的火再也憋不住了,盛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他聚集了自己的亲人,用一辆板车将病重的父亲拉到了银行门口,大喊着本人来取钱了。

而里面的工作人员看到这阵势也被惊吓到了,银行经理也顿时头皮发麻,毕竟这样的事他也从没遇到过。

双方仅隔着一道门,互相对峙着,邓汉林第一个冲进屋内打破了僵持的局面,而他的亲人们也一拥而进,只把邓锦芳老人留在了门口的板车上。

双方都言辞激烈,眼看就要发生斗殴事件,一位银行女职员的尖叫制止了这场冲突。

“老人家有状况!我已经打了急救电话了。”

此时,邓汉林等人才回过神来,他们在邓锦芳身边围成一圈,邓汉林说:“这就是你们要的本人取款!如果我老爹有任何闪失,你们必须负责!”

硝烟还在弥漫,不久后救护车赶到,可邓汉林等人却说什么也不让医生靠近父亲一步,而他们的理由是医生是银行的人叫的,所以不放心。

“啊!”

又是一声尖叫,“没、没气了!”

在这场混乱的争执中,邓锦芳老人猝死,邓汉林等人的怒火再也收不住了,他们抓起银行工作人员就要动手,好在先前的争吵引来了群众围观,有人提前报了警,此时警察也刚好赶到才制止了更加激烈的冲突。

真相大白

一场取钱事件,最终却闹出了人命,警方经过严格的调查和取证之后,终于还原了真相。

而真相背后隐藏的人心,让人不敢面对,更不敢妄加揣测。

在监控摄像拍到的画面中,确实如银行经理所说,他是一次性把要开的证明都告诉了邓汉林,并且可以看出,邓汉林的态度一直不算很好。

在邓汉林等人拉着邓锦芳老人来到银行后,银行的工作人员立即为他们办理了取款,可是拿到钱的邓汉林并未离开,而是以闹事的方式向银行索要赔偿,银行不答应才导致了后续事态升级。

另外,医院的救护车赶到后,也是邓汉林这边的人阻拦着不让医生进入,根据参与此次救援的医生回忆,当时他们想去观察病人的情况,可邓汉林却威胁他们:“不要多管闲事,小心挨揍”。

人证物证齐全,真相大白天下,可看到这里,很难不去怀疑邓汉林等人的用心。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闹事行为都属于维权和讨公道,可是这一系列事件却让人不敢去猜测。

对此,当时的舆论也议论纷纷,有人认为银行是刻意为之,刁难邓汉林一家才导致如此悲剧,而邓汉林的过激行为也是因为心急,毕竟自己的父亲还在危险期,谁遇到这样的事也冷静不了。

还有人的想法比较大胆,他们认为邓汉林等人是刻意为之,从几个角度都可以证明。

其一,医院并不是没有人情的机器,并不是交钱时间一到马上就停止治疗,所以邓汉林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其二,邓汉林等人明知邓锦芳老人身体虚弱,还把老人用条件简陋的板车拉到银行门口闹事,这与他们口中的孝顺完全不符合。

其三,根据邓汉林医院的开支情况可以看出,如果邓锦芳老人继续住院,拖垮家庭是迟早的事,那么在金钱面前,亲情似乎也可以被怀疑。

当然,在讨论当时,这些猜想都没有能够被证实。

到底是谁的错?

邓锦芳老人去世后,原以为邓汉林等人和银行的这场争端也会就此结束,因为银行虽然有错,但就证据看来,人家也是无心之举。

可邓汉林偏偏不这样想,他认定了银行是害死自己父亲的真凶,所以向银行提出了三个要求:

首先,银行必须向邓汉林赔偿各项赔偿金共计40万;

其次,银行需要负责邓锦芳老人去世的费用,并且必须土葬;

最后,必须让那位银行经理陪葬。

这三个要求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过分,如果说第一个要求仅仅是无理取闹的话,那么后两个要求就是违法和意图犯罪。

所以,相关部门对于这几个要求予以驳回。

邓汉林眼见自己的要求未被满足,他继续着自己的无赖行为,每天邀约着一群人在银行大厅举行对邓锦芳老人的祭奠仪式,搞得银行的正常工作无法开展。

为了降低负面影响,银行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他们决定赔偿邓汉林13万元,而那位银行经理也被迫辞职。

这场闹剧终于收场。

故事虽已谢幕,可是关于这起事件背后的道德以及法律争议,却值得深究。

对于银行层面,不能说他们一点错都没有,他们虽是无心,却也间接导致了事件的升级和邓锦芳老人的最终猝死,而且银行服务态度不好导致的恶性事件一直以来都有发生。

就在年上半年,淮北银行就因为工作人员对客户出言不逊而被投诉,最后还是由淮北人民*府出面道歉。

对于邓汉林等人,他们前期情绪激动情有可原,但是事情发展到最后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压制自己的情绪,才导致邓锦芳老人的猝死。

而邓汉林一家后续要求银行赔偿提出的条件更是离谱,就因为这样,把原本一件正常维权的事情搞得像蓄意谋财,而且这代价还是自己父亲的生命。

所以才引得人们不得不怀疑邓汉林的真正意图。

不过,在取钱事件发生前,据医院提供的缴费单和邓汉林的收入情况来看,为了救治父亲,他的确是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所以又很难认为他是一个不孝顺的人。

那么,大家认为此次事件到底是谁的错呢?或者说到底谁错得更多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老人病重住院,银行要求本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