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yJoshuaEarleonUnsplash
1
大四的时候,我在国内某TOP10出版社做文案编辑,带我的责编是一个努力且认真的小姐姐。她的工作非常辛苦,白天辗转奔波于各个高校之间见老师,晚上下班以后还要改书稿;作为组长,她还负责调度其他年轻编辑的工作。出身自南京某本硕,她的工作能力非常强,算是社里收入最高的编辑了,但是工资离我后来在国网的转正收入仍有一段距离。
入职国网以后,我按照公司当时的薪酬体系计算了一下,如果按部就班地工作、升岗级、评职称、涨薪,一直到退休、身故,我这一生(含退休工资)能积累的财富大约是万元。万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我司的工资已经算是地方中等偏上了——这意味着,大多数人辛勤劳作一生都挣不到这么多的钱。而我当时的月薪,还不到去BAT当程序员的同学工资的一半。
有句话叫“男怕入错行”。比如说10年前有2位大学同学,毕业后一个进入腾讯,另一个进入某杂志社。进入腾讯的那位,现在不出意外应该年薪百万了,而且满街都是猎头在挖。而纸媒的现状大家都懂的,前不久一个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杂志社关掉了,非常可惜。去了杂志社的那位,曾经他寄托理想的整个公司都没了,一切都需要重来。
问题出在哪里?是他们个人能力的差异吗?是后者不够努力吗?
根本的原因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是在快速崛起,一个是在快速下沉。
PhotobyRawpixelonUnsplash
我们都有体会,努力工作的工资收益,远远不如你在十年前买腾讯的股票或者买一套北上的房子。年腾讯的股票市值在亿港币左右,现在是3.87万亿(年7月6日收盘值),翻了倍。如果你10年前花10万块买了腾讯股票,什么都不做现在就能坐拥千万资产。年上海的房价是元/㎡(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现在*浦区均价是8w/㎡(来自安居客,7月数据),十年翻了10倍。请问十年间你的工资翻了几倍?
你看,你辛苦工作一辈子,可能还没别人“躺着”赚的钱多。
为什么?因为你再努力工作,也只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努力成果是有上限的,就是你一个月、一年、一辈子能挣到的工资。但是,腾讯的股票,依托的是快速崛起的互联网行业的经济体;北上的房子,依托的是快速发展城市的经济体:城市聚集的资源越来越多,经济地位越来越高,房价自然会上涨。这二者的增值是向上发展的经济体在一个线性周期内的结果。
(注释:“点线面体”是曾鸣老师讲《智能商业时代新定位》的时候提到的一个概念。点就是我们每个个体,参与者;线为点提供服务,比如说淘宝的商家;面是平台,比如淘宝就是一个面,它是各种服务和产品的聚合;体就是经济体)
普通人勤勤恳恳,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在一个点上;而富人会借助面或者体的崛起,去获得面和体增长带来的红利。
流量经济也是相同的原理。为什么美女主播那么赚钱?为什么传统写文章的人根本不赚钱现在的营销号却能赚的盆满钵满?为什么知识付费一次课能赚几百万?原因就是,互联网会放大个体的价值。不是长得漂亮本身值那么多钱,不是写一篇文章值那么多钱,也不是讲一个小时课的价值是几百万,而是“有几百万人喜欢”、“有几十万人能看到”、“能够帮助几万人”值那么多钱。这些都是新媒体、视频网站(线)所依托的互联网经济体带来的红利。
为什么我们拼了命要去名校读书?为什么挤破头想要一份在名企工作过的履历?如果仅仅是觉得一个名校的牌子可以成为找工作的筹码,一份名企的工作经历可以为以后跳槽镀金,未免太肤浅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份学习或工作经历,会给你带来作为一个“点”难以获得的见识。
如果你在名校的话,那些曾经你以为只能在书中和电视上见到的人,可能有一天就站在你面前的讲台上给你讲课;可能上千元门票才能听到的跨国音乐会,你能免费听得到;学校可能愿意花几百万元建一个实验室,让你对基础实验有更直观的认识。如果你在名企的话,可能会参与某些“传说中”的大项目,见识到一些你以个人名义几乎不可能约见的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看的更远。
2
量子力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跃迁”。比如,电子在光的照射下会从高能态跳到低能态。人生也是同样,每个阶段的努力都是在积累势能,等能量到达一定阈值的时候,就会实现跃迁式成长。
我人生的前25年有2次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次是高考,我从一个北方三线小城考到南京的,在大学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第二次是通过互联网抓住了新媒体的红利,实现了收入的大幅提升。辞职大概算是第三个转折点,不过时间太短还看不出来。
我大概算是抓住了“学校”和“行业”这两个“面”的红利。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投资回报率(ROI)”,通俗地来说就是你投入一份钱,它能产生多高的回报。老读者应该知道,我一直在写“个人成长”大类下各个领域的内容,诸如学习方法论、理财、读书等等。其实从学生时代开始,我都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如何获得更高的ROI:如何投入尽可能短的时间回报更高的成绩、如何投入相同的钱获得更高的收益、如何最大化应用书的价值、如何变得更美。
但是,实践过什么样的方法是无效的,才能知道怎样学的又快又好;听了几个月的课看过十几本书读过数十份财报,才能知道哪家公司的股票值得买;读过成百上千本书,才能一眼看到重点。
我曾经在运营某问答平台(不是知乎)的时候发现了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