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宝钗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的谈话时,谎称是来找黛玉,让人觉得宝钗是在嫁祸黛玉。
心里敏感渴望真诚之人,对她撒谎‘祸水东引’的行为会感到愤懑。又因为宝玉抗拒金玉良姻的态度,以及对黛玉的同情心,许多人很讨厌薛宝钗。
宝钗心中暗骂坠儿和小红奸淫狗盗刁钻古怪,但表面上还是和她们说说笑笑,又有意无意提到了黛玉,让这些下人不喜欢她,避祸自保藏有心机。这么想并非没有道理,但不应忽略宝钗是临场反应脱口而出。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宝钗免得她们尴尬,也是出于好心。
小红觉得被黛玉偷听了去不好,是因为黛玉平时尖酸刻薄爱耍小性子。站在读者角度,自然觉得黛玉真情真性让人喜欢,但小红这些下人则更喜欢宝钗这样宽容大方,能给予实际帮助的人。
再者小红在书中何等聪明机智,论脑袋灵光,她比凤姐不遑多让,她怎会不知宝钗是故意帮她们遮掩。
况且宝钗的解释具有逻辑吗?不说黛玉会不会弄水玩,小红一开窗子就见宝钗满脸热情,笑进屋子来找人,试问小红会选择相信眼前的事实,还是更愿意相信宝钗的一面之词?即便她当时因为尴尬着急没有发觉,我想她事后一定能识破宝钗拙劣的演技。
小红背后议论追男人,这事可不算小,传到外人嘴里不但名节不保,甚至被撵出贾府。而小红不担心这话被宝钗听了去,也侧面反应宝钗平时的为人,她能帮着小红遮掩不传是非,已是慈悲心肠了。
人是感情动物,大部分时候受感情和本能的驱使,容易产生猜忌。宝钗平时喜欢说教,而说教难免让人反感,她的性格并不讨喜,曹公瞒人的笔法又加剧了人们对她的猜忌。
宝钗恪守本心,做事妥帖,又爱多事,而黛玉敏感多心,看到那些下人都和宝钗好,心里很不舒服,认为她虚伪做作装腔作势。
其实黛玉也想和大家一起玩闹,只是她的性格喜散不喜聚,无法像宝钗一样对每个人都十分友好,但当走进她的内心,她就能掏心掏肺地对别人。
宝钗心里暗骂小红坠儿奸淫狗盗,但还是和她们说笑,而黛玉同样也一直觉得宝钗藏奸,心里也不知道骂了多少遍了;湘云只因说龄官长得像黛玉,宝玉就忙给她使眼色,湘云回去就收拾衣服嚷着要走,我想她当时恨不得把黛玉踹出贾府;
而晴雯更了不得,大观园的婆子丫鬟,没少挨她的骂,当她奚落小红的时候,小红会不会想去薅晴雯的头发呢?我想可能会的。正邪存在每个人心中,我们在正与邪的较量中不断寻找真实的良善,问题不在于我们此时此刻如何去想,问题是我们彼时彼刻会如何做。
猜忌和嫉妒是一种本能,黛玉宝玉、湘云宝钗也不能免俗,王道士开的妒妇方也在说,妒忌这病无药可治,只能靠梨汤滋润心肺压低心火,生命到头了就能治好这心病。
曹公并不掩饰嫉妒猜忌,这种来自本能的情绪宣泄。负面情绪是潜意识里的应激反应,不能压抑排斥,刻意否认它的存在将适得其反。我们更需要一种坦然自若,一种与之为乐的精神,把消极化为积极。
宝钗是个热心肠,只是这种热心没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觉得宝钗可能是包藏祸心,其实是心里的本能作祟。好处不是人人都有,而恶意大家同享。人们愿意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不愿原谅不守清规破除杀戒的有道高僧。
升米恩斗米仇,当自己利益受损没有达到期望就会憎恶。我们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苛。犯错的人犯了一百件错,只要做对了一件就值得大家原谅,因而他以前的恶行不会降临在人们身上,他今后的选择却让每个人担忧,这是看客的仁慈,也是对受害者的不公,这份仁慈是自私的。
宝钗经常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你可以说宝钗是另有所图人心险恶,但我更相信宝钗所图的是能够收获相同的友好,是为了遵从自己心中的信仰。
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付出都是不求回报不计报酬,宝钗纵有私心,想嫁给宝玉,又有何过错?凡事都求毫无私心,不现实也十分虚伪,即便是无私心,不也是图一时心安?不也是图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感情吗?
庄子《逍遥游》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宝钗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贤者,她只是薄命司里可怜的女子,我们可以猜疑,但不能把猜疑当作证据。许多事并非一蹴而就的,一个经常为恶的人不可能一下变善良,而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也不会一下子就变坏。
宝钗平时喜欢帮助别人,又那么宽仁,不可能突然就变得卑鄙不堪。就如贾雨村对于甄士隐的资助满不在乎,当夜不辞而别。连面辞的时间都没有,更不会有时间操心别的事。这不是大度豁达,也非视金钱如粪土,而是薄情冷漠。小善不积,恶习成癖。小事不在乎,大事更不会在乎,小忙不肯帮,更不会帮大忙。
当抱怨别人的时候,也应仔细审视自身的问题。不能总拿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更不能因为无意之举,就随意揣度猜忌。可以谨慎怀疑,但不能将欲加之罪随意扣在别人的头上。
红玉的担忧并不代表宝钗的想法。黛玉的成见也不能当作评判宝钗为人的证据。现实中没有的事还要捕风捉影肆意诋毁别人,扪心自问遇到类似的事你会比宝钗做得更好嘛?
宝钗心思缜密,思虑周全处处体贴,不是以讹传讹搬弄是非之人。第六十二回提到柳五儿的事时,宝玉惊讶宝钗怎么会知道。宝钗说他因为关心柳五儿,才操心玫瑰露和茯苓霜的事,乃因人而及物,其它还有更大的事他却浑然不知。
宝钗提醒宝玉关好门窗,小心没有过逾的,要谨言慎行。而宝玉平时经常敞着窗子,在贾芸去看宝玉时,宝玉隔着纱窗就开始叫他。宝钗帮宝玉缝鸳鸯肚兜时,黛玉又从纱窗外笑话她帮宝玉赶蚊子。宝玉偶尔还会梦呓一下,平时粗心大意并不怎么注意自己的言行。
宝玉心中纯净真情真性,可他只顾着自己,在关键时候,他有没有为那些珍重待他的人多考虑一些呢?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自由,然而我们有时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做出妥协,人们大多时候只能在合适的位置和条件,选择一个趋近的正确,而不能做到完全的正确。
甲戌凡例第五条,作者自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西江月》一词之中,作者又自嘲云: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在曹公心中,如宝钗黛玉、探春湘云这些奇女子要远比自己优秀,因而在书中宝玉不是想不出典故就是作诗落第,不是黛玉来帮便是探春来帮,写字时也要让湘云宝琴、探春宝钗她们几个帮助。在书中宝玉的形象是不及她们的。这当中自然是隐含了曹公的愧疚。
同时曹公也有意借这些美丽的闺阁女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宝钗在处理事务上从不以情绪和私心就失去判断力和行为准则。探春在处理赵国基赏银和小戏子告状的事上,不感情用事,不以偏私而费法,不以猜忌传言当作证据。
‘正邪两赋’和‘阴阳两赋’中也提到事物具有两面性和相对性,这些都是辩证精神的体现。
这本书有这么深刻的哲学思想,薛宝钗的形象可能那么粗鄙浅薄嘛?宝钗兼具智慧与才情,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书中人物各异,不只是宝钗、黛玉、湘云,元迎探惜,晴雯袭人乃至那些小戏子小人物身上,都有令人可敬可叹之处。
大观园是个美丽的世界,里面有诟谇谣诼的奶妈婆子,也有美丽纯洁的善良姑娘。尘世中有黑暗也有光明,可以选择黑暗,也可以拥抱光明,何不放下一些偏见,打开思想的囚笼,努力欣赏世界的每一处精彩,用心体会生活中每一份美好。
生活虽然充满困苦与坎坷,但只有每个人努力吸收身边的每一寸阳光,并把自己得到的每一份温暖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个世界才会更加温暖,未来才会更加有希望。
再读《红楼梦》,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上宝钗这个角色,而正因为喜欢这个角色,更为曹公的忠贞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