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哪怕是医患关系,也因为缺乏理解和信任而变得紧张起来。
医生恶劣对待病人,医院里闹事的事情频繁登上热搜。
据调查,有许多从医的医护人员会劝自己的下一代,希望他们不要做医生。很多病人家属也会因为种种猜疑,觉得医生对病人不尽力。
这种相互猜忌与怀疑的医患现状让人唏嘘。
但并非所有的医患关系都是这样,一些理智的医生和病人之间还是能够友好相处的。
他们甚至可以成为彼此最亲近的存在。
年,一位84岁的病重老人在临终前,坚持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送给他的主治医师,而非亲人。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的主治医生对于他的赠送又是如何回应的?
一、孤身一人看病的大爷
医院来了一个特殊的老人。
他身边并没有家属陪同,不管是咨询、挂号、做检查还是取药,全部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他独身一人的情况很快引起肿瘤科医生田玲的注意。
田玲是个80后的医生,年于泸州医学院毕业,凭借优秀的成医院。
她个子小小的,说话也非常轻柔,性子却和大多重庆女孩一样爽辣。
别看她个子小小的,内里却蕴含着可以抵御死神的力量,曾经在手术台上救活许多病人。
田玲看这位老人身边没有家属陪同,感觉很奇怪,像他这个年纪的老人,去医院的话,身边都会跟着自己的老伴或者是儿女。
难道他的亲人都不在了?
等田玲打开他的信息登记簿,才发现面前的老人无妻、无子、无女。
她一时间有些同情,而这份同情在她看到老人的体检报告时,到达最顶峰。
这位老人的情况居然是肺癌晚期!
田玲愣了许久,不知该不该对他说实话。她犹豫良久,本想把老人的病情往轻了说,再劝他接受治疗。
可老人却盯着她的眼睛说:“我知道自己的身体肯定是出了什么状况,是绝症也说不定,我希望你们不要含含糊糊的,给我个准话。”
一般这种情况病人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医生们都会找家属沟通,尽量不刺激病人,但面对这样一个身边没有任何亲人的老人,她能找谁沟通呢?
经过深思熟虑,田玲决定对他说实话,一是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二是方便她之后劝他留院观察。
“您是肺癌肝晚期。”
田玲沉重地向老人说出他的病情,肺癌一旦到晚期,什么吃药、做手术的用处已经不大了,就算将上述的流程来个遍,也只能稍微延迟一下他的性命。
据田玲判断,如果不接受治疗,他大概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
一般人在听到这种消息大多会感觉到绝望,面前的老人反而松了口气。
自己清楚病情,总比稀里糊涂地死掉好。
他没有因自己患上肺癌就怨天尤人,反而积极地询问有什么救治的方法。虽然日子不好过,但人总是想活下去的,多活一天是一天。
田玲见老人如此乐观,心里也放松不少,开始和他商量接下来的治疗。
老人却说让田玲随便安排,他配合就好。
老人为何如此配合田玲?
其实在他身体不舒服后,医院,可以往的医生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总不肯跟他说自己到底患的是什么病。
医生也许是好心,但被蒙在鼓里的感觉并不好受。
医院,田玲将他的病情如实托出,这样他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因此,他信任田玲,愿意接受她的任何治疗方案。
有这样一个配合的病人,的确是件好事。
也许是因为老人命不该绝,他的生命竟然又往后延长了八年。
而在这八年的时光中,田玲也慢慢了解到眼前这位老人孤独的一生。
二、平凡又孤独的一生
老人名叫杨希贤,是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人。
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上头有个哥哥,下头有个妹妹,小时候家里也算热闹,杨希贤一直希望自己以后的家也可以和自己家一样,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只可惜,他并没有如愿。
杨希贤长大后被分配到一个当地的罐头厂里工作,他的生活经常是工厂——宿舍两点一线,直到他在厂里遇到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比杨希贤大七八岁,杨希贤却无法自拔地爱上她。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他却义无反顾地与她结婚,但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美满。
他与妻子成婚后因为三观不合,经常吵架,两人之前拼尽全力在一起的决心随着这些争吵慢慢磨灭。
最后他们厌倦了,选择离婚。
他们两个离婚时并没有子女,再加上他也一直没有再娶,所以晚年的杨希贤身边也没个有亲缘关系的人陪伴。
其实杨希贤年轻的时候,高大威猛,面容清秀,很受姑娘们喜欢,他刚离婚时也有人不介意她离过婚,想着和他处处。
但杨希贤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终身大事就这样耽搁下来,一直到老都是孤身一人。
自从与前妻离婚,杨希贤就搬到罐头厂给员工分的宿舍,这个宿舍又叫做单身宿舍,这里面住着的都是一些单身汉。
春去秋来,搬走的人越来越多,房子逐渐空下来,也变得墙皮斑驳,破败不堪。
等到杨希贤七十多岁的时候,整座破败的大楼只剩下他和其他一两户人家。
即使如此,他也没和留下来的人家有什么来往,他独来独往惯了,很多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麻烦别人。
也因为这样,杨希贤临老都没有什么朋友。
在杨希贤住院期间,来看望他的人屈指可数,他的哥哥和妹妹年事已高,不方便行动,只有他的两个侄儿带着媳妇来走动过。
不过也就那么一两次,毕竟是隔代亲缘,也没那么亲近。
在住院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希贤都是孤独的一个人待着,孤寂的背影让人看了很是心酸。
田玲不忍这个老人独自一人面对伤痛,便经常来看望他,慢慢地,两人熟络起来,田玲还亲切地喊他“杨爷爷”。
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杨希贤,告诉他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给自己打电话。
在田玲的精心照顾和悉心开导下,杨希贤比预计的存活时间多活了整整7年。
然而,杨希贤86岁这年,他的病情再次恶化,医院。
田玲得知消息,立刻和治疗他的医生取得联系,请求对方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能告诉她一声。
那个晚上,是田玲度过的最难熬的一个晚上,这些年她虽然面临过不少生死离别,但每一次都让她不好受,更何况这次还是跟她相处整整八年的杨爷爷。
好在杨希贤很幸运,平安度过危险期,身体也渐渐好转起来。
这对田玲而言是个极大的安慰,第二日,她立刻前去看望老人。
医院时,杨希贤刚醒,他的意识刚刚回笼,便闹着要回家。
这是为何?
原来杨希贤身上的钱已经不多了,他怕自己根本掏不起住院费,想着少住一天是一天。
田玲听到他说这些又心酸又好气,她告诉杨希贤,不用担心医药费的问题。
不管是医院,都为老年人提供相对的补贴,杨希贤之前从事的那个罐头厂也为他提供了医疗保险。
所以他不用担心钱的事,可以安心住院。
即使如此,杨希医院太麻烦别人,想赶紧离院。
田玲没办法,只能一天三次地劝,甚至还向他撒娇,总算是将杨希贤留了下来。
三、杨爷爷温暖而治愈的最后一段路
杨希贤的身体情况并不好,他肺部的癌变已经从右肺到达左肺,每次呼吸都感到非常吃力,情况危急。
杨爷爷的情况,田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她没办法替杨爷爷分担这种疼痛,只能在平时找人和他说说话,陪他解闷。
病房里的护士们对这个孤身一人的老人感到同情,经常找他说话。
看着这群青春活力的小姑娘,杨希贤也感觉自己年轻不少,他经常会和护士或者田玲说他曾经的事情。
他最经常说的还是他在罐头厂里的生活。
杨希贤身边一直带着一个罐头,不是为了吃,而是放在身边纪念。
那是他自己做出来的罐头,承载着他这辈子最长的回忆。
杨希贤给医护人员们讲故事时,说得也并不是很详细,毕竟人上了年纪,记忆总会模糊不清。
他有时说起话来颠三倒四的,但是没人介意,他们知道老人也不是非得让人听出个张三李四出来,而是希望有个人能够陪陪他好好说说话,等他停顿的时候,给他搭个腔,这便足矣。
多亏这些医护人员的暖心陪伴,杨希贤的身体渐渐好转,虽不能离院,可气色明显好了许多。
杨希贤说这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被那么多人包围着,热热闹闹的,每一天都活得很快乐。
享受着这些温馨时刻,杨希贤的心里充满感激,他也暗自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深知自己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即使稍微好转,也改变不了自己命不久矣的事实。
他希望自己在临死前可以为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关心他的田玲医生做最后一件事。
“我想把我的卖房子的钱,还有我最后的积蓄都给你。”
杨希贤这一生得到的温暖不多,大部分都是晚年时,在田玲身上得到的,他实在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反馈给她,只剩下这些他死后用不到的身外物。
这是他最后的东西,也是他拥有的最贵重的东西,他希望能把这一切都送给那个一直像小太阳一样温暖着他的田玲医生。
田玲对杨希贤的捐赠非常感动,但感动归感动,却没有收下这笔钱。
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她的天职,她之所以关心杨希贤是出于同情与善意,如果这份好心牵扯到金钱,便会变得复杂起来。
她郑重其事地向杨希贤表示感谢,却也明确地表示拒绝。
田玲没有收下他的积蓄,却拿了一个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杨希贤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曾在后院里养过一些花花草草,在众多花草中,他最喜欢的便是曼陀罗花。
而他觉得田玲医生的笑容特别像这朵花盛开的时候的样子,他便想着把这种花送给田医生。
在他身体恢复的差不多可以下床行动的时候,他乘车回到自己的小院子里,腿脚蹒跚地摘下一朵开得最漂亮的曼陀罗花,医院送给田医生。
那是田玲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作为回礼,田玲为一直躺在病床上的他准备了三段视频。
彼时,杨希贤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临终前他一直想回家看一看。让他亲自去显然是不现实的,田玲便托人前往他老家,给他拍下三段视频。
视频里,有他自蹒跚学步起便一直走的山间小道,曾经乘过凉的大树,有他记忆里的一切美好。
更让他惊喜的是,视频里还出现他曾经的领导,领导肯定了他为罐头厂做出的贡献,还说自己和那些老工人会永远记住他……
看着镜头里的一帧帧一幕幕,希贤涕泗横流,他前半生孤独,后半生却如此温暖,已经无怨无悔。
没过多久,杨希贤安心地闭上双眼。
其实,医生和病人之间就该是这样相互体谅和谅解的。
医生遵守医德,治病救人,对每一个病人都尽心尽力;而病人要对医生保有基本的信任,遵从医嘱。
只有这样相互配合,医患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希望今后的社会能少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护士和蛮不讲理的病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冷漠。